•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诚信建设平台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未成年人> 空中课堂 > 正文
竞渡相传为汨罗 回首诗里说端午
http://wmf.fjsen.com 2017-06-16 16:44:30 吴画成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说起端午节,我们最熟悉的大概是屈原、龙舟与粽子。但这种熟悉不仅指今天,唐朝时,就已经是这样了。比如当时有首《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诗的作者文秀,是从江南去寓居京城长安的诗僧。生卒年虽已不详,但从他的作品、和别人的交游来看,大概在唐昭宗年间、公元885年前后在世活动。从这首诗来看,一千一百多年前,大家就已经在问了: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诗里的回答是:大概可能,据老辈人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这问答,和今天没什么区别。

比这位早些年,我们更熟悉的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讲龙舟竞渡的诗:

竞渡相传为汨罗,

不能止遏意无他。

自经放逐来憔悴,

能校灵均死几多。

“竞渡相传为汨罗”,和“万古传闻为屈原”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唐朝人的古人,也是我们的古人。他们当年揣测古人、琢磨端午节,就像我们今天揣测我们的古人、琢磨端午一样。

关于端午和屈原、粽子的“万古传闻”,比较知名的则是: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蛟龙抢三闾大夫祭品这个传说,记录在《续齐谐记》里。这本集子的作者吴均,比白居易和文秀还要早几百年,是南北朝时人,生卒年在公元469—520年,就是生于刘宋年间,逝于萧梁年间。也就是说包粽以防蛟龙抢食这个说法,至少从南北朝时就开始流传了。

吴均本人其实是个精于史学的学者。《续齐谐记》虽是个记载传说神话逸闻的集子,如今也只残存数条记载,却颇有民俗源流辨析的价值。比如其中还有一条“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就和重阳习俗缘起的传说有关。

上个世纪40年代,闻一多曾作《端午考》,其中就曾引用《续齐谐记》里面所记载的传说。按闻一多的考辨推测,“端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

琢磨端午的风俗缘起,真是件让我们一两千年都乐此不疲的事。具体的习俗在时间的流淌中有变化更新,节日却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了下来,装进了新时代的精神。闻一多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正是如此解释“端午”的意义。

端午的习俗,除了龙舟和粽子,以前还有挂菖蒲、艾叶。端午节时间在五月初五。古人把这个时间视作“恶月”“恶日”,五毒尽出,因此需要驱毒辟邪。菖蒲、艾草能驱蛇虫鼠蚁,渐渐也就有了象征的意义。宋朝时还有挂钟馗天师像的风俗,大致是受了道教流行的影响,有捉鬼收五毒辟邪的祈愿在内。

网上有一首讹传为苏轼所作的“词”,倒是很好地“归纳”了端午的一系列习俗:“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从文字看,多半是时人托名戏作。不过苏轼倒确实有一首讲端午习俗的词——《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系彩线,挂灵符,浴兰汤……这首词据信是苏轼写给侍妾朝云的,顺手记下了宋代端午的几桩习俗。

这里要说说沐浴兰汤这回事。端午节古时候又有个称法叫“沐兰节”。汉代的《大戴礼记》中已有端午时“蓄兰为沐浴”的说法。甚至在屈原的《九歌·云中君》里都有“浴兰汤兮沐芳”的表述。所谓兰汤,不一定是兰草泡煮的水。以合适的药草浸泡用于沐浴,这种端午来临、天热起来时的健康生活方式,看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久远。

宋时,在宫廷里,逢端午,还要贴一些诗句在禁中门帐上,或许意在增加喜庆气氛。南宋绍兴十三年,暮年的李清照在临安(杭州),还曾替人代笔作《端午帖子》,皇帝阁、皇后阁、夫人阁各一首。比如《夫人阁端午帖子》是“三官催解粽,妆罢未天明。便面天题字,歌头御赐名”,大致是取吉利话来表达祝愿。(吴画成)

责任编辑:康金山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 2017-06-16龙岩市委文明办和新罗区文明委联合举办“家和万事兴”好家风好家训巡回宣讲活动
  • 2017-06-16洛江区召开全国文明城市总评迎检动员会
  • 2017-06-16善待城市修补匠也是一种文明
  • 2017-06-16为共享经济筑好文明篱笆
  • 2017-06-16直播礼让斑马线传文明新风
  • 2017-06-16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记忆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