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乡村,堪称党委、政府送给广大农村群众的一个文化“大礼包”。送出这个“大礼包”,不仅能够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全面小康,还有利于培育文明乡村、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可谓一举多得。
戏曲进乡村,助力全面小康建设。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的小康,也包括精神的小康。如果农村群众只是丰衣足食,却缺乏丰富有益的精神文化生活,就谈不上全面小康。戏曲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推进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将让农村群众有更多机会零距离享受戏曲艺术带来的视听盛宴,让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戏曲进乡村,助力文明乡风培育。戏曲的表现方式包括唱、念、做、打等,不仅形式上极具观赏性,内容上也富于教育意义。戏曲的内容往往包含了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如《杨门女将》《海瑞罢官》《白蛇传》等,生动反映了人们对家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因此,戏曲进乡村,对于培育文明乡风,促进农村群众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
戏曲进乡村,助力戏曲艺术传承。当今社会,由于审美需求变化、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等种种原因,传统戏曲正在走向衰落,不再像过去那样红火。戏曲的衰落,又加剧了人才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戏曲进乡村,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农村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戏曲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戏曲的兴趣,寻找到优秀的苗子加以培养,让戏曲艺术在乡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化进乡村,无疑是广大农村群众的一大福音。但是,要实现“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从长计议,多措并举,完善保障,让这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作,办好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桂锡波)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