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四十年了,孩子们此刻正在考场鏖战,从那些近年来一直在热的日常语词表达中,或许能透视高考制度蝶变历程。
“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高考指挥棒”。这样的表达听起来的确似乎有些可怕。可是,想想数千年来考试制度的与时嬗变,想到每一个时代那些选拔人才的制度都首先要接榫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们也许会多一些平和与释然。时代到了一个需要重启高考的新的节点上,需要重新换一个频道,让全社会的关注点都瓷瓷实实地落实到知识改变命运、应答改写人生上,而整个社会就业机制也由此重新开启了分门别类、各自相依、百花齐放、选择自主的设置。如果说四十年前的“独木桥”之说是关于独木擎天的赞美,今年再说“挤独木桥”可能就不够真实了,且不说多元化的教育格局和人生选择案例迭出,就是高考制度本身也在经历着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更多呈现的,是康庄大道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并存。
说到“高考指挥棒”,或许又该是吃饭睡觉“骂应试教育”的时间了。所谓“应试教育”真正存在过吗?任何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过程,都在不自觉地产生着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被激化和提升的结果,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很难切割开来,并不能刻意构造“两军对垒”的格局。古人求学,动不动立雪、囊萤、偷光甚至头悬梁锥刺股,凄凄惨惨戚戚啊,能说这不是应试教育?能说人家最后没成才成家成名成事?少时多吃一点苦,老来才会更强韧。非要说这是指挥棒,这“棒”所指,一是敬畏知识,二是尊重教育,三是崇尚奋斗,四是规则公平,五是不拼爹娘。平心而论,到目前为止,高考制度本身是适应当下人文生态的,是人们智慧差强人意的选择,真没有更好更贴合最大多数群体利益、福祉的方案了。说起来,也着实是改革成效、中国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
“黄冈”、“ 衡中”、“毛坦厂中学”。这些一夜之间名满天下的高考名校,可能把家底杂七杂八折算起来,也比不上一个演艺界“小鲜肉”一年的收入,更比不上那些“服不服”排行榜里的富商巨贾家底,但是,它们的历史性贡献却必须被铭记,并且也会更公允地被评价。一个非常直观的现象是,在街头,在寻常百姓的日常言说中,对于学生苦学、老师苦教、家长苦育更多的是了解之同情,对于所谓题海战术、大体量教育和封闭式管理,更多的是同情之了解,一切过程中的动静、苦恼、折磨甚至不那么好看,恰恰反证了在高考那张试卷的公平和公信和为之憔悴的“值得”,否则,一切的为之而奋斗“牺牲”就都显得滑稽可笑了,现实显然并非完全如是。
“辅导班”、“名家教”。抛去极个别害群之马和冬烘先生,高考给市场生态带来的一个深刻变革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公办教育不再垄断知识传递和考试技能培育的话语权能了,围绕着高考,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被不断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教育的热情被空前激发,一些民办教育机构的不断庞大,一些社会辅导企业借以走上上市之路,也有更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在寒暑假回到县城、乡镇,办一个辅导班来补贴学费、来回馈乡亲,有些学有所成、品质纯洁的人才进入家教辅导队伍并迅速成长为行业业绩和口碑一流的佼佼者,和素未谋面的科任老师一起隔空打配合,教出了一批批优质人才,这是足可激活教育活水的好现象,这也足以构筑更为立体化、多样性的生存景观。
“陪读村”、“陪考大军”。 总有人以悲悯甚至嘲讽的目光看着这一幕幕高考景观,可是,这背后的真相、幸福和愉悦,是否真的从旁看穿过?那些陪读的老人、陪考的升斗小民,他们在陪伴家中那个小高考生的过程中,也在经历着教育与受教育身份的双重洗礼,经历着柴米油盐、光宗耀祖、似锦前程、人生希望与一页又一页地翻书、一套又一套的试卷交汇碰撞的清脆之声,这些声音,是他们自身久违了的青春之声,是关于命运改换的空谷足音,更是个体生命体验中难得的与知识、文化、信息相遭遇的体验。这样的人生,或许没有波澜壮阔,没有离奇曲折,但也同样有惊心动魄,有百转千回,更有柔肠百结、苦尽甘来,每一个陪读的父母、陪考的亲人,都是这时代画卷中最壮美而沉默的撑持者。
“爷爷考生”、“大叔考生”。亲历者可以作证,其实在当初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场考试,就有不少大叔考生甚至“爷爷考生”,包括在初次招收研究生时,有的学生比所报考导师的年龄都大,当时不以为怪,这种不问年龄的门槛设置,也是作为思想解放和开新再造的一份子。当然,随着高考制度越来越走向正规化,约定俗成的年龄限制似乎成了一个问题,民间的“老补”说,“范进”论,似乎就专等着给大龄考生预备了。还好,前几年国家从顶层设计视角入手打破了年龄界限,为真心想要进入这场竞技,以弥补或者追寻全新人生意义的“老人们”开辟了新路,为终身学习打开了一扇通往正规学历制教育的通途。对每一个矢志高考的成年人,都应该表示一份敬意,人生价值寻求的空间和向度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有些曾经的错过,能够在有生之年获得弥补,旁观者难道不该报以祝福的目光,并且对给予这样选择通道的社会抱持更多善意吗?一次次地努力,想要迈过高考这道坎的爷爷考生、大叔考生们,是在以另一种平凡而坚韧的方式书写着一个时代不屈不挠的进取心、尊重个性的包容性和成就梦想的可能性,值得细细品咂。
“全国一张卷”、“ 高考加分生”。与国家崛起已是不争事实一样,高考制度本身建构在现实国情的基础上,也是一个事实,地区间发展水平、文化积淀和治理效能的差异,需要在超出于地方性想象和利益预设之上的“全国一张卷”,尽管曾经历了分省命题的必要试错,但人们越来越发现起点公平的准绳一旦被有序掌握和运用起来,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后发优势的形成,对先富地区智力集成效应的发挥都是有益的。当然,这一张卷还得与更显公正性的游戏规则相配合,比如,渐次取消越来越成为“刺目”元素的高考加分,除了那些基于国家民族政策和既有刚性法治规则的合理而有限度加分而外,绝大多数之前曾致力于某种激励导向的加分政策的去除,也更能释放高考制度的“三公”(公正公平公开)效应,更能以倒逼的方式推动地方治理层面加大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落实力度,加大向教育先发地区学习取经实现后发赶超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其正向效应正在日渐产出。
四十年来,高考制度带给国家、民族气质格局的深刻变化,带给每个国民个体的深切感受,自然是难以通过上述几组进入百姓日常感知中的语词来全面展示。而且,正如诸多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高考制度本身在高校资源的配置、地区录取指标的公平配置、在地区和城乡教育水准的大踏步缩短,在青葱少年多元化成长成才,高、中等教育机构多元化办学育人等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无论如何,四十年到了小结陈词的时候,注意到那些未被准确估价的主流成果,也是我们在解决有关问题中,坚定迈向2020、迈向下一个四十年的认知基础所在。(荔城区委文明办柯巧玲供稿)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6-09泉州召开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新闻通气会
- 2017-06-09泉州召开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新闻通气会
- 2017-06-08新疆昌吉市到石狮考察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 2017-06-08“拯救小鸟”彰显城市文明进步
- 2017-06-08“鼓励式教育”更易滋养文明
- 2017-06-08儿童节请给儿童一把文明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