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绿水满、田耕土耘,粽叶飘香、龙舟竞渡……再过几天,端午佳节就要到来。端午节,既是一个追思先哲、涵养家国情怀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诗意、具有浓浓传统文化味的节日。传承弘扬端午文化,就应做到守正开新,做到取舍得当、转化创新、融合发展,在传承与发展中远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基本方针。传承弘扬端午文化,也需要做到辩证取舍、转化创新、融合发展。要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端午节从确立到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发展变化,也是一个守正开新的过程。从早期端午节的民间原始崇拜,到汉末魏晋时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从《荆楚岁时记》所载“荆楚人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到《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从《后汉书˙礼仪志》中“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到《乾淳岁时记》中“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的景象……无不反映端午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和弘扬,兼容和发展。弘扬端午节文化,就要尊重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不忘本根中辩证取舍,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挖掘端午文化精华,彰显端午文化的价值,为端午文化赋予时代的生命力。
转化是继承和吸收;创新是运用和发展。传承端午文化,应处理好“转”与“用”的关系。端午文化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历久弥新。在《燕京岁时记》中曾记述,北京一带“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竞相争购,贴之中门,以避祟恶。”这种在端午节贴天师符、游览、射柳、端午避恶等的风俗明清时期非常流行,明代还把端午称为“女儿节”,开展很多夏令保健活动,为端午节文化增添了新内涵。新时期,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更为端午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载体、新手段。传承弘扬端午文化,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力服务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把端午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进行传承和转化,做到古为今用、守正开新,才能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转化为有益的精神财富,不断促进社会发展,培育时代精神。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吸收利用,融合发展。传承端午文化,应处理好“融”与“通”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变迁,生活形式的变化,以前流行的插艾挂菖、祭龙祭屈、饮酒挂符等传统形式,已经渐行渐远。新时期的端午节,承载端午文化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粽子,是端午节的符号;龙舟,是端午节的赛事;出游,是端午节的活动;谈“屈”说“伍”,是爱国精神的具体展现;吟诗浅唱,是文化活动的具体形式。更有一些人,对端午节的印象,停留在了吃几个粽子、小长假出游三天上,淡忘了端午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背离了端午假日承载的意义。传承弘扬端午文化,还应做好古为今用、融合发展。可以多举办一些读诗诵诗赛诗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龙舟竞赛,举行群众性健身活动,等等,把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现代生活,融入到群众生活,不断丰富节日活动载体,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让端午文化在群众参与中充满活力,拥有旺盛生命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过好端午节,重在传承弘扬端午文化,赓续民族精神根脉。让端午节日多一些文化价值的坚守和传扬,多一些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多一份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唯此,才能留住端午文化的根和魂,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熠熠生辉。(半坡散人)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5-24福建高校文明校园创建有啥标准?全在这了!
- 2017-05-24直饮机变“洗衣台”是文明更是管理问题
- 2017-05-24文明有礼,让文化更有自信
- 2017-05-23同安推行垃圾分类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党员先行表率
- 2017-05-23同安推行垃圾分类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党员先行表率
- 2017-05-23仙游县实验小学成立“小奋飞志愿团” 助推省级文明县城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