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诚信建设平台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原创评论 > 正文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要“文化+”模式
http://wmf.fjsen.com 2017-05-22 11:35:52 来源:文明风    我来说两句

5月15日,为期5天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落下帷幕。本次文博会上,济宁的儒家文化、鹰潭的根雕艺术、佛山的功夫推拿……大批传统文化被新创意激活,并通过“文化+”的新模式,焕发出勃勃生机。(人民日报)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品质的体现。当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上升到国家级的战略话题。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重塑民族的精神风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身认同感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而使传统文化重焕活力必须用好“文化+”模式。

“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呈现方式更具吸引性。文博会上把传统的酒用现代的瓶子装这样的创新比比皆是,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丰富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和形式载体。传承传统文化,实质就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传承是基础,创新是方向,二者只有相结合,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意识相融合,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文化+现代科技”,消弭传统文化的时空距离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内涵的体现,但毕竟大多的传统文化与我们有时间、空间以及时代感的距离感,大众对传统文化常难以摆脱“老”、“旧”、“过时”等印象标签。“文化+现代科技”,让大众固有印象中“老”、“过时”、“旧”的传统文化与走在时代前沿的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拓宽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不断加大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文化+产业化”,变无形文化为外在物质效益。传统文化传承要长久,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要能够把无形文化变为实在的物质效益。文博会上把“百福”、“百寿”和瓦当结合的商品出售,开幕不到3天,中外客商已预定了200多套产品。既增加了经济收益,又宣传了传统文化,一举两得。通过产业化搭建文化平台,增值文化产业收益,以此带动相关经济产业发展,吸引更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增强大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力量。传统文化传承要充分运用“文化+”模式,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在发展中前行,在发展中进步,照亮世界大地。(台江区委文明办 林星煌)

责任编辑:康金山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 2017-05-22晋江创新举措开展交通宣传 让出行更文明
  • 2017-05-22福清龙山街道:网格化管理促城乡文明建设
  • 2017-05-22福清龙山街道:网格化管理促城乡文明建设
  • 2017-05-22文明有礼,让服务更有效率
  • 2017-05-22三明市召开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会提升创建水平
  • 2017-05-22三明市召开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会提升创建水平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