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镇五里埔王氏
600多年前,官桥镇五里埔王氏开基始祖王允贤,随父自同安石浔避乱迁入安溪,并在此繁衍生息。其后裔开枝散叶,遍布海内外,族人秉承祖训,贤达辈出。
石浔培根流泽远
“前拱三峰为笔架,后依驷马作屏障。”在恒美小学附近,一座富有闽南建筑特色的宗祠映入眼帘。五里埔埔王家庙,坐西北向东南,后承驷马山龙脉,左边远处铁峰山屹立,右边弥勒山相照。庙前一半月池,明堂开阔,山环水绕,毓秀钟灵。
村中70岁老者王秉衡告诉记者,家庙位居风水宝地,俗称七星伴月。相传,当年建祖祠时,发现有形似官帽、奏板、官印、朱笔等石头,预示家族人才辈出,高官厚禄。家庙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2006年列入县重点祖祠文物保护单位。
埔王家庙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因年代久远,几度坍塌,屡次修缮,现存建筑乃2011年依原家庙旧址旧风貌重建。屋顶悬山屋脊燕尾高翘,大厅屋架三通五斗,木瓜弯塑、犁舌拱,花边贴角,精雕细琢,规制恢宏。大门两边清龙盘抱石柱,栩栩如生。大厅堂上正中高悬“开闽第一”牌匾,大门对联“南闽开大业,江左传高风”。江左,古地名,古人称长江东为江左,称长江西为江右。江左世代为王审知先祖世系,这副对联诉说五里埔王氏历史渊源。
王秉衡介绍,元末,王审知十六世孙、原籍同安石浔的王廷臣与安溪龙兴里吴家为友。为避兵乱,其子王允贤随母黄氏到吴家居住,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在安溪立户。黄氏为纪念祖籍地把居住地称为“石浔”,追认王廷臣为始祖。“石浔”即今官桥新春村溪兜附近,宋时属龙兴里。埔王五世祖敬斋、诚斋、肇斋兄弟三人,于明永乐已丑年(公元1409年)先后到五里埔开拓创业,成为五里埔开基祖,迄今已600余载。
“五里埔王兴三社,家庙一脉衍九洲。”六百多年来,王氏后裔开枝散叶,遍布海内外。家庙内还挂有台湾政界名人洪秀柱的“宗功祖德”及王金平的“开闽第一”题赠。王秉衡谈到,五里埔现分为三个村:即恒美村、草坂村、洪塘村,均为王允贤之裔。现三村人口共6000余人。分支外地有:本镇新春村溪兜、虎邱镇少卿角苑、蓬莱镇林埔格、霞浦、福鼎及浙江苍南、平阳,台湾台中沙鹿、台北、香港、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约5万多人。
祖训传家贤达多
厅堂左侧墙上镶嵌着《祖训十条》《宗规二十条》石刻,数百年来,家庙祖训宗规作为家族信仰,世代传承。祖训十条:“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序长幼,睦宗亲,严内外,训子孙,勤职业,明义利,慎官守。”此外,厅堂中还留有先贤楹联,向后人传递并昭示良好道德规范与为人之道,教育子孙后代常怀感恩与积善之心。
据介绍,自开基五里埔以来,王氏先祖中许多人为乡里做了很多善事。老族谱记载:“十三世祖城壁公之子,名持论字符志,号仁斋。教书为业,志在行善,乡中有寡母欠人债而遭官府,以自己田贷卖而偿还之,有家贫不能完亲者,以自己田贷卖而为之聘礼。”“霖娘公为人忠厚,居家布施恩泽乡闾。咸颂。族有拘怨者,力为解免。又笃好书香,尽礼尊师,四子偕泮。”
在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烈女”篇也有相关记载:“新溪里王城壁妻,廿四岁孀居,值海氛派重,倾产付夫弟输将。茹苦食贫,奉姑弥谨,抚一子,教以诗书。卒年八十二。孙大璋,列邑庠。”
家庙门口大埕竖有旗杆石,祠内厅堂两侧墙壁挂有“奉政大夫”“进士”“武魁”“选魁”等匾额,彰显王氏子孙曾经的辉煌。五里埔王氏历代出过不少名人,如十五世祖王克成清朝皇旌“奉政大夫”,高寿97龄,德高望重兼有清皇钦赐“柏台褒旌”牌匾;十世祖王应悌明万历岁选进士,历任诏安训导、儋州教授,琼州府教授,后陞琼州知县;原保留旧牌匾王春城明经,清同治壬戌王元标武魁,清光绪王龙飞岁贡第一名……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为国家输送大批栋梁之材,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生等不在少数。
家族祖训宗规的传承,让五里埔王氏一脉600多年长盛不衰,人才辈出。“不少王氏宗亲,事业有成后不忘奉献,纷纷慷慨解囊,为家乡各项事业捐资出力。”王秉衡说,村里还沿用古例,设立助学基金,凡考中本科线以上的学生入学就读,都可获得基金奖励。家庙每年都会举行春祭、冬祭活动,祭拜祖先、念祭文,重温祖训宗规。旅居海外、客居他乡的游子也常扶老携幼回来省亲谒祖。(安溪新闻网记者 洪金示 实习记者 叶林蔚)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