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春县围绕“乡愁故里、生态桃源、美丽永春”发展目标,按照“绿化永春、森林永春、生态永春”要求,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美化、增强实效等原则,持续推进“公众植树绿化、共建美丽永春”系列活动,扎实开展绿色村庄创建工作,使绿色优势、历史优势、人文优势转化成产业特色和经济优势,为争创“联合国人居奖”扎牢基础,为永春绿色崛起谱写新篇。
把“绿”根植于规划
一是规划先行,加强监管。先后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2015-2030年)》、《绿道网总体规划》、《县城规划区绿线管理规定》、《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和规定,不断健全绿化建设管理制度,全方位加强园林绿化、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管,为城乡绿化建设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提升理念,分步实施。通过合理布局,在因地制宜实施“四绿”工程、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基础上,把创建绿色村庄写进《永春县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和“1+6”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体系中,在全省率先发布实施并被吸收提升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实践》宣贯教材,2010年以来分期分批创建绿色村庄101个,永春美丽乡村绿色村庄创建提升到全国样板高度。
让“绿”在全民中发芽
一是强势宣传,推动全民植绿。通过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森林县城等行动,造强“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捐绿”宣传声势,激发群众参与绿化。2011年以来,完成义务植树500多万株,社会各界捐资捐绿300多万元。
二是突出重点,提升“四绿”工程。2010年全面启动实施“四绿”工程以来,全县建设面积44231亩。绿色县城围绕“万紫千红花不谢”主题,充分利用“山、水、林、城”等自然资源,突出“移步换景”特色,量质并举地把绿化、美化、花化、香化、彩化融入美丽社区、美丽镇区、美丽景观带、生态廊道、森林公园、滨水公园等建设项目中去,有效地促进园林结构向多元化转变、园林效果向艺术化转变,营造了“城在林中、人在园中”的桃源胜景,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均达40%以上。2015年,大鹏山-魁星岩风景区成为本县首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永春荣膺“国家园林县城”。绿色村镇按照“六好、六美”建设要求,重点抓好乡村公园绿地建设、风水林营造、“四旁四地”植树,营造乡土特色景观风景林;选择一批示范绿色乡镇、绿色村庄,2012年以来,已建成30个绿化精品村。绿色通道着力提高公路主干线沿线绿化美化水平;对于有条件的重点路段,按照“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浓度”的要求,打造“带、网、片”相连的森林生态景观通道,提升绿化整体形象。绿色屏障按照“造林乡土化、树种多样化、品种珍贵化、色彩季相化”要求,持续推进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大力建设桃溪流域生态圈,沿线绿化、花化、彩化面积20多万平方米,完成一重山造林3.5万亩,重点抓好“泉三”、“莆永”等高速公路一重山绿化美化,林分修复提升4.2万亩,启动“国字号”桃溪湿地公园建设并获批。到2012年,全县主要交通干线一重山、重点流域一重山的宜林地绿化程度已达100%。
三是突出特色,推进“四旁”绿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动农村居民利用村旁、溪旁、路旁、渠旁、田旁和基本农田外的抛荒地、旱地、坡耕地等非规划林地种植名贵树木和乡土树种,努力提升绿色村庄创建质量。2011年以来全县非规划林地造林面积约14000亩。通过建设,村庄主要道路旁绿化乔、灌、花、草等合理配置,与宅旁绿地自然衔接,相映成趣;水旁采取自然驳岸或干砌鹅卵石、乱毛石驳岸、加种爬藤植物等处理方式,绿化美化了溪流护岸及两侧区域;尽量保留溪、塘、沟边原生植物,塘边种植的亲水性开花或色叶乔木为村庄增色不少。宅旁大力推广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多种立体绿化工程;并以户为单位进行庭院绿化,房前屋后以菜地为主,配植零星乔木,形成立体的绿色田园风光。村旁绿化主要做好村庄外围一重山“青山挂白”治理行动,进行矿山植被恢复,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推进村庄外围农田菜地绿化美化,有效减少乡村公园建设和维护成本;做好村庄古树名木保护抢救工作,全县保护古树名木702棵,留住乡愁。同时充分利用村庄不可建设用地、废弃地,配套建好村民小休闲绿地,拓展村民活动空间。
通过持续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美化工程建设,2012年以来在村庄及庭院周边植树58.6万株,绿化通道3770亩,全县实现每个绿色村庄至少有1处2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村旁、宅旁种植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占40%以上;村庄辖区内宜林荒山绿化率达95%以上,路旁两侧、水旁宜林地段绿化率达80%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以上,2016年6月被评为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