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安,有一群守护惠女风情的人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舒婷《惠安女子》) 惠安女是我省极具特色、闻名海内外的女性群体,惠女文化成为我省重要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在惠安,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热爱惠女文化,长年孜孜不倦地研究、传承、弘扬惠女文化,推陈出新,推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呵护这个闽南原生态文化的瑰宝。曾丽明、李丽英、王汉坤,就是他们中的代表。近日,记者来到惠安,和他们一起感受惠女的美丽风情。 东南网5日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琳斌 通讯员 陈秋红 文/图) 曾丽明编导的群舞《姑嫂绣》。 曾丽明:为惠女编排最美的舞姿 “新木屐,穿一双,唱歌聊曲真轻松,添柴添火闹匆匆,五谷丰登好年冬!” 惠安文化馆原副馆长曾丽明,兴致勃勃地一边用闽南语吟诵,一边合着节拍即兴起舞,全然不像一位64岁的老人。 “惠安女是独一无二的女性群体,名扬海内外。我是土生土长的惠安人,有责任用艺术的形式,把这个群体的美好形象充分展示给世人。我要感谢这块土地,感谢它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题材。我只觉得,做不好对不起我的良心。”在谈到为什么长期执着于惠安女题材时,她说。 很难想象,这位20多年来创作了17个与惠安女有关的舞蹈节目,屡获国家级大奖的她,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 曾丽明笑着说,16岁那年,她进了县文艺宣传队,走上文艺表演的道路。当时为了普及样板戏,她被选送到省里学了1个月的《红色娘子军》,后来又转入高甲戏剧团学戏。“我不是科班出身,非常珍惜每次进修学习的机会。有一次文化部组织培训,机会难得,我把宝宝交给我妈带,整整学了1个月,周末都没有休息。”她说。 1985年,曾丽明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她被调到县文化馆,开始了她的舞蹈创作生涯。 这第一出戏该怎么排? 缺乏编舞经验的曾丽明发愁了。这时,原高甲戏剧团的一位编导建议她到乡下走走。曾丽明来到惠北地区,看到当地老艺人根据元宵节民俗——抢七星灯活动改编的民间舞蹈,其中惠女的形象让她感触尤深。回来后,她和别人一起创作了舞蹈 《七星灯》,生动再现了当地群众在节日期间“游灯”“戏灯”“抢灯”“舞灯”的情景,没想到一举获得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一等奖。 《七星灯》的成功大大激发了曾丽明的热情,从此她专注于惠安女题材的舞蹈节目创作,《好年冬》《海网渔歌》《赶送节》……佳作频出,连连夺得大奖。 曾丽明告诉记者,她一有空就下乡,认真观察当地的风情和渔家女特有的动作,反复揣摩提炼。她说:“惠安女的形象太美了。有一次我在海边看她们织网,见她们织一会儿,就抬头往海上看,有时会叹一口气,我就想,她们可能是在思念海上的阿哥或亲人。《海网渔歌》就是这么构思出来的。” 曾丽明曾多次拒绝办班赚钱的邀请。她说:“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想赚钱,你就没办法专心去做这个事业。”在她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如今惠安县已拥有一支颇具实力和特色的惠女艺术团。艺术团多次赴上海、深圳、香港、澳门等地演出,充分展现惠安女美丽动人的形象。 2013年,曾丽明退休。热爱舞蹈的她依然奔走在艺术实践的第一线,到学校、文化馆、少年宫指导排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