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让蚶山书院的师资力量有了保证。
东南网5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陈智扬)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樟林村是个沿海山区村,村里有几十位留守儿童。为了让这些孩子过一个丰富的周末,村里利用新建的戏台,开办了专门讲国学的周末兴趣课堂——蚶山书院。在莆田学院志愿者的帮助下,国学课堂已坚持了两年多,周周不落。如今,蚶山书院不仅留下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还成为最受村民们喜爱的文化中心,为传承优良家风搭建起新平台。
办国学课堂,丰富留守儿童的周末
4月16日是个普通的星期日,上午9点,在位于大蚶山脚下的埭头镇樟林村蚶山书院里,和往常一样准时响起了琅琅读书声。“今天100多个位置全坐满了,一个上午两节课,分别是国学经典诵读和手工课,都是孩子们在学校里没学过的。”樟林村党支部书记林志强说。
蚶山书院的创办,就是林志强带着村两委班子一起努力的成果。埭头镇位于沿海,但樟林村却是个不靠海的山区村,全村5000多人口,大部分在外地从事建筑业,村里留下了几十名留守儿童。虽然村庄位置偏远,但樟林村尊师重教的氛围特别浓,2013年村民们集资在半山坡上兴建了孔子殿,并且配套建设了约300平方米的大堂和戏台。“这个戏台一年才用一次,平时都空着。农村里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各种兴趣班,周末只能在家看电视,所以我们想依托现有的场所、设施,让孩子们的周末不再单调。”林志强说。
看到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林志强决定把周末课堂的特色放在国学教育方面,计划办一所蚶山书院,让当地的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传统国学经典,为此他还专门到厦门筼筜书院等处考察学习。想法确定后,难题也随之而来。“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老师。”林志强说,樟林村距离莆田市区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村里也没有专门的经费,所以只能寻找有爱心的志愿者来上课。为此,他四处打听,到处去找义工,最后莆田电大的陈如丹老师成为蚶山书院的第一位老师。2014年3月筹建,6月试开班,10月正式开班,蚶山书院里从此每个周末都响起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诵读声。同时,还逐步开设了美术、手工、书法等丰富多彩的课程。
上国学课,蚶山书院不仅讲授传统经典,而且注重挖掘本地的教学素材。樟林村的胡厝自然村虽然只有500多人,却人才辈出,其中有一个家族6户人家、35口人,却出了17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此外,村里的胡洪政等人还积极捐资修桥铺路做慈善,家里却一直住着旧房子。“胡厝自然村的好家风十分难能可贵,大家都认为与宋代传承至今的《胡氏祖训》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把《胡氏祖训》十则也纳入国学课堂的讲授内容,每次花半节课来讲。”林志强说。
大学生组队上课,解决师资难题
“今天我们学习《胡氏祖训》的第八则:勤俭。勤以致富、俭以养廉……”在当天蚶山书院的国学课堂上,记者看到,讲台上活跃的是四位年轻女孩的身影。她们身着“红马甲”,背后印着“‘铭心远航’志愿服务队”,一整个上午都在不停忙碌。
她们是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团委专门为蚶山书院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伍。据了解,这支队伍已成立一年时间,共16名成员,每4人分为一个小组,四个小组轮流来给孩子们上课。“她们放弃周末休息时间,早晨7点半就从学校出发赶来上课,也没有一分钱补贴,完全是当义工,这让我们特别感动。”林志强说,有了这支队伍后,蚶山书院结束了没有固定老师的局面,长期举办的目标也得以实现。
“我们并不是文学类、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所以上国学课前要花一周时间准备,先自学,再教给孩子们。”志愿服务队伍小组长说,虽然管理学院团委与蚶山书院的合作只有一年时间,但在大学生中已经实现了一次新老交替,招募的新队员也上岗了。“今后每年都会招募新成员,以老带新,把蚶山书院当作我们的长期实践基地。”
除了大学生志愿者,还有一些书法家、武术爱好者长途跋涉来上课,村里走出的企业家也踊跃捐资十几万元购买教学设备……在越来越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蚶山书院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国学课堂,国学课每周都不落下。“我从刚创办时就过来上课了,从四年级一直到六年级都不舍得走,不仅学到了很多国学文化知识,还爱上了武术课。”13岁的学生林清煌说,自己在这里碰到了好几位同学,大家都很喜欢来这里上课。“比在家里看电视好多了!”
村民认同,传承好家风有了新平台
莆田市书法研究会创作基地、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服务三农示范基地、莆田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埭头镇廉政教育基地……如今,蚶山书院不单单是留守儿童的周末乐园,也成为当地村民的文化中心。
在蚶山书院门口,记者看到一块醒目的牌匾,上面清晰地书写着《胡氏祖训》十则,并且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白话文。“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孩子需要,成年的村民们也希望补上这一课,特别是找回谦恭礼让、邻里和睦的好家风。”林志强感慨地说,由于村里人多地少,邻里之间常常因一点点土地争端闹出矛盾,甚至因互不相让而激化。“我曾经调解过两户人家的矛盾,双方就为了5厘米宽的地,足足争了几个月!”
这种小矛盾越积越多,让负责调解的镇、村两级干部越来越感受到谦让、和睦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对“六尺巷”故事中张英的优良家风也有了更深的向往。“《胡氏祖训》传承了1000多年,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好家风,更得传承好,所以蚶山书院通过家长课堂等方式,让群众渐渐地接受和传承。”埭头镇纪委书记林正峰介绍说,这里正在成为全镇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教育、弘扬优良家风的一个重要平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胡氏祖训》、国学课堂和大学生志愿者的感染下,好家风开始在当地村民和党员干部队伍中落地开花,整个村庄逐渐有了热心公益、崇德向善的新气象。每当蚶山书院开课时,一些送孩子来上课的家长不再回家看电视,而是选择留下来当义工,帮助课堂教学。“今天我和五六位家长一起留下来,协助四位志愿者上课。”家长义工林海燕说,上四年级的儿子比较调皮,在送他来学习国学、提高修养的同时,自己也想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做一个榜样。此外,樟林村的党员干部队伍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这几年不仅没有一位村干部出现违纪行为,还接连获得了莆田市文明村、福建省三八红旗集体、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5-02创城进行时丨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解析厦门创建文明城市的密码
- 2017-05-021.7万余个全国巾帼文明岗展示“半边天”风采:在劳动中书写巾帼华章
- 2017-04-30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表现不力 16家单位被挂牌警告
- 2017-04-29海沧着力提升全民文明素养 处处展现文明之美
- 2017-04-28丰泽区文明办组织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
- 2017-04-28浦城:开展节前整治 确保“五一”文明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