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让蚶山书院的师资力量有了保证。
东南网5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陈智扬)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樟林村是个沿海山区村,村里有几十位留守儿童。为了让这些孩子过一个丰富的周末,村里利用新建的戏台,开办了专门讲国学的周末兴趣课堂——蚶山书院。在莆田学院志愿者的帮助下,国学课堂已坚持了两年多,周周不落。如今,蚶山书院不仅留下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还成为最受村民们喜爱的文化中心,为传承优良家风搭建起新平台。
办国学课堂,丰富留守儿童的周末
4月16日是个普通的星期日,上午9点,在位于大蚶山脚下的埭头镇樟林村蚶山书院里,和往常一样准时响起了琅琅读书声。“今天100多个位置全坐满了,一个上午两节课,分别是国学经典诵读和手工课,都是孩子们在学校里没学过的。”樟林村党支部书记林志强说。
蚶山书院的创办,就是林志强带着村两委班子一起努力的成果。埭头镇位于沿海,但樟林村却是个不靠海的山区村,全村5000多人口,大部分在外地从事建筑业,村里留下了几十名留守儿童。虽然村庄位置偏远,但樟林村尊师重教的氛围特别浓,2013年村民们集资在半山坡上兴建了孔子殿,并且配套建设了约300平方米的大堂和戏台。“这个戏台一年才用一次,平时都空着。农村里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各种兴趣班,周末只能在家看电视,所以我们想依托现有的场所、设施,让孩子们的周末不再单调。”林志强说。
看到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林志强决定把周末课堂的特色放在国学教育方面,计划办一所蚶山书院,让当地的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传统国学经典,为此他还专门到厦门筼筜书院等处考察学习。想法确定后,难题也随之而来。“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老师。”林志强说,樟林村距离莆田市区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村里也没有专门的经费,所以只能寻找有爱心的志愿者来上课。为此,他四处打听,到处去找义工,最后莆田电大的陈如丹老师成为蚶山书院的第一位老师。2014年3月筹建,6月试开班,10月正式开班,蚶山书院里从此每个周末都响起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诵读声。同时,还逐步开设了美术、手工、书法等丰富多彩的课程。
上国学课,蚶山书院不仅讲授传统经典,而且注重挖掘本地的教学素材。樟林村的胡厝自然村虽然只有500多人,却人才辈出,其中有一个家族6户人家、35口人,却出了17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此外,村里的胡洪政等人还积极捐资修桥铺路做慈善,家里却一直住着旧房子。“胡厝自然村的好家风十分难能可贵,大家都认为与宋代传承至今的《胡氏祖训》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把《胡氏祖训》十则也纳入国学课堂的讲授内容,每次花半节课来讲。”林志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