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蟳埔村与阿拉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蟳埔女头戴的鲜花多来自附近的云麓村,这个村庄的村民是一名姓蒲的阿拉伯商人的后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种花的传统。每天早上五六点,爱花成痴的蟳埔女就在村内的集市上排队,购买云麓村运来的鲜花。 蟳埔女的传统服饰简朴宽松,俗称“大裾衫,宽筒裤”,上身是浅色的右衽衣,长及小腿的宽筒裤便于在海滩上劳作,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随着时代的变迁,蟳埔女更偏好鲜艳亮丽的红色和黄色。 “传统蟳埔女的服饰是浅色的,比较素雅,但现在大家都爱穿鲜艳的衣服。”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黄晨每年都要承接大量的传统服饰订单,他还根据现代的审美需求,设计了一些款式更为时尚的蟳埔服饰,供游客选购。 走在村里,不时有衣着艳丽的蟳埔女挑着担子匆匆走过,篮子里装着海蛎、海蛏和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鱼。蟳埔女要抚养子女,孝敬公婆,洗衣做饭,是家庭的主心骨。当潮水退落,不论春夏秋冬,她们还要身背鱼篓,卷起裤筒,赤着双脚走在“蚵株”间,敲“蚵”挑担。隔天,天蒙蒙亮时她们就要起床,挑着一担担鱼虾到泉州各个市场摆摊卖海鲜,个个善于经营、勤劳肯干。 在蟳埔村,满头银发的蟳埔阿婆还在撬海蛎、卖海鲜,而在城市,这个岁数的老人早已赋闲在家颐养天年。当问起为何这般辛苦时,阿婆的答案几乎都一样:“因为男人们要出海啊!” 随着时代改变的远不止服饰,年轻一代的蟳埔女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出生于1990年的王秀梅先后到英国纽卡斯尔和荷兰格罗宁根留学,2016年回到蟳埔村,与祖祖辈辈靠海为生不同,她做起了进口红酒的生意。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选择更多,很少人靠海为生,同龄人有到公司上班的,也有做老师的,很少有年轻人讨海的。”王秀梅说。 因为有国外留学的经历,王秀梅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每当有外国人来访,她常常被村里叫来义务讲解,只要有空,她从不推辞,几乎成了村里的形象代言人。“作为蟳埔女我感到很自豪,我很乐意把我们蟳埔村的文化讲给全世界听。” 蟳埔村另一大特色是散落在村里的蚝壳房。穿行于弯弯曲曲的巷道,宛若步入迷宫,在一栋栋小洋楼中间,散落着一种独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闽南话中,蚵就是海蛎,厝乃房屋之意,蚵壳厝就是“海蛎壳做的房子”。 建造蚵壳厝要先用碎石、泥沙砌好40厘米厚的墙体,再砌上一层海蛎壳。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闽南特色红砖古厝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幅极富美感的图案。蚵壳厝不仅冬暖夏凉,还能抵挡海风的侵蚀,屹立千年不倒。 蚵壳厝用的贝壳比村里随处可见的海蛎壳要大许多,据考证,蟳埔蚵壳厝的大蚵壳并非泉州原产。宋元时期,从泉州出发的远洋商船从非洲或欧洲返航时,将沿途海岸上的大蚵壳转载上船,以稳船只重心运回泉州,这些蚵壳随后被当地村民用来建造房屋。 近年来,蟳埔村独特的服饰和蚵壳厝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吸引了成批的游客、民俗爱好者和前来写生的画家。嗅觉敏锐的蟳埔女将蚵壳厝改造成民宿、餐馆、咖啡厅,远道而来的游客还可以在这里体验头戴鲜花、身穿蟳埔女服饰、制作海蛎煎等。 “时代在变,蟳埔村也在变,但有一点没有改变:蟳埔女依然代表着勤奋、勇气和进取的精神。”王秀梅说。她喜欢赠送“蟳埔女孩”的明信片给来访者,明信片上是她迎着海风娇羞浅笑的照片,背面用小字印着她的公司信息。 海天之间,辛勤劳作的蟳埔女,阳光下熠熠生辉的蚝壳房,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古泉州“潮涨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盛景象在这一刻变得十分真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