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正己之礼:射礼
二、射以观盛德
射礼的性质是什么?有学者认为,射礼"具有军事训练的性质";也有学者见古代国学、乡学中有教射的科目,认为是军事教育。其实并非如此。
上古社会素朴无华,射事属于男子。所以,男孩出生之初,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弓箭射天地和四方,希冀他将来成为一名志在天地四方的男子汉。
高超的射艺,原本是勇力与技巧相结合的技艺。例如,养由基百步穿杨,孟子说,"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孟子·万章下》),能射出百步之远,是勇力过人的表现;而能射穿百步之外的杨树叶,就不仅仅是勇力所能达到的了,还必须有技巧。
春秋时期,人们注重射手的力量和准确性,《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潘党与养由基将七副盔甲叠在一起,居然能一箭射穿。古代的箭靶一般用兽皮制作,故简称"皮"。以较量射中、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孔子对这种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认为违背了"古之道",他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他认为,能否射中"皮",取决于射手的体能,不值得看重;所当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养,这是一种"饰之以礼乐"(《射义》)、寓教于射的活动,与军事训练有本质区别。
儒家认为,要想射中目标,必须"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射义》)。正如我们在前面所介绍的,儒家的礼乐思想的主旨,是强调用乐来引导心志的中正、用礼来规范形体的正直。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与礼乐的结合点,在保留比射的形式的同时,重塑了射礼的灵魂。射手的一步一式都必须体现礼乐之道,"进退周还必中礼"(《射义》)。四肢发达、勇力无比而不知礼义者,在射礼中将无所措手足。
据《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行乡射礼时,乡大夫要向围观的众庶征询对射手表现的评价。评价的项目有五条:"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第一番射,不计成绩,只要求容体合于礼,所以说是"容"。第二番射,属于正式的比射,射中箭靶才能计算成绩,所以说是"主皮"。第三番射,射手不仅要容体合于礼,而且要按照乐节发射,所以说是"和容";由于射姿与乐节相配合,所以又说是"兴舞"。在乡射礼的评价体系中,所注重的是"和"与"容"。汉儒马融将"和"解释为"志体和",就是心志与体态相和,颇得其旨。"和容"射礼的最高境界,是射手深层修养的外现。儒家的射礼,实际上是逐步诱导射手学习礼乐、使心志与形体都合于"德"的教化过程。
三、"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儒家将往昔的田猎之射,提升为富有哲理的普遍之道,内涵十分丰富,其主题之一,就是把射礼作为正心修身、反躬自省的一种方式。
《射义》说:"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意思是说,所谓射,是寻绎的意思。射者身份各不相同,但都应在射礼的过程中寻绎自己的志向。只有心气平和,体态正直,紧握弓箭,瞄准目标,才有可能射中。《射义》还提出,无论是做父亲的、做儿子的,还是做人君、人臣的,都要把箭靶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射。尽管同用一个箭靶,但各人所要命中的道德目标却各不相同。射鹄的过程,就是反复内省、存养、进取的过程。因此,孔子说:"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射义》)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如何面对待失败,培养起百折不回的毅力,从失败走向成功,可以从射礼中得到体悟。《射义》说:"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调整好自己的体态和心志。发而不中中,根本原因在于自身,不要怨天尤人,尤其不要埋怨射中者,而是要"反而求诸己",反躬自问。
中国古代的射礼传入朝鲜半岛后,对当地的儒家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能强烈地感觉到。韩国人把射箭称为"弓道",认为它含有深刻哲理,在健身的同时,可以涵养心性和道德,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目前,韩国弓道协会有二十多万会员。笔者数年前曾在韩国汉城参观过白云山弓道俱乐部,见到了古代的角弓,教练为我作了使用的示范。墙上贴着的"练功八法"中,就有"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等文句,这是国内已经看不到了的场面,令人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失落。
射礼的性质是什么?有学者认为,射礼"具有军事训练的性质";也有学者见古代国学、乡学中有教射的科目,认为是军事教育。其实并非如此。
上古社会素朴无华,射事属于男子。所以,男孩出生之初,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弓箭射天地和四方,希冀他将来成为一名志在天地四方的男子汉。
高超的射艺,原本是勇力与技巧相结合的技艺。例如,养由基百步穿杨,孟子说,"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孟子·万章下》),能射出百步之远,是勇力过人的表现;而能射穿百步之外的杨树叶,就不仅仅是勇力所能达到的了,还必须有技巧。
春秋时期,人们注重射手的力量和准确性,《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潘党与养由基将七副盔甲叠在一起,居然能一箭射穿。古代的箭靶一般用兽皮制作,故简称"皮"。以较量射中、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孔子对这种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认为违背了"古之道",他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他认为,能否射中"皮",取决于射手的体能,不值得看重;所当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养,这是一种"饰之以礼乐"(《射义》)、寓教于射的活动,与军事训练有本质区别。
儒家认为,要想射中目标,必须"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射义》)。正如我们在前面所介绍的,儒家的礼乐思想的主旨,是强调用乐来引导心志的中正、用礼来规范形体的正直。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与礼乐的结合点,在保留比射的形式的同时,重塑了射礼的灵魂。射手的一步一式都必须体现礼乐之道,"进退周还必中礼"(《射义》)。四肢发达、勇力无比而不知礼义者,在射礼中将无所措手足。
据《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行乡射礼时,乡大夫要向围观的众庶征询对射手表现的评价。评价的项目有五条:"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第一番射,不计成绩,只要求容体合于礼,所以说是"容"。第二番射,属于正式的比射,射中箭靶才能计算成绩,所以说是"主皮"。第三番射,射手不仅要容体合于礼,而且要按照乐节发射,所以说是"和容";由于射姿与乐节相配合,所以又说是"兴舞"。在乡射礼的评价体系中,所注重的是"和"与"容"。汉儒马融将"和"解释为"志体和",就是心志与体态相和,颇得其旨。"和容"射礼的最高境界,是射手深层修养的外现。儒家的射礼,实际上是逐步诱导射手学习礼乐、使心志与形体都合于"德"的教化过程。
三、"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儒家将往昔的田猎之射,提升为富有哲理的普遍之道,内涵十分丰富,其主题之一,就是把射礼作为正心修身、反躬自省的一种方式。
《射义》说:"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意思是说,所谓射,是寻绎的意思。射者身份各不相同,但都应在射礼的过程中寻绎自己的志向。只有心气平和,体态正直,紧握弓箭,瞄准目标,才有可能射中。《射义》还提出,无论是做父亲的、做儿子的,还是做人君、人臣的,都要把箭靶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射。尽管同用一个箭靶,但各人所要命中的道德目标却各不相同。射鹄的过程,就是反复内省、存养、进取的过程。因此,孔子说:"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射义》)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如何面对待失败,培养起百折不回的毅力,从失败走向成功,可以从射礼中得到体悟。《射义》说:"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调整好自己的体态和心志。发而不中中,根本原因在于自身,不要怨天尤人,尤其不要埋怨射中者,而是要"反而求诸己",反躬自问。
中国古代的射礼传入朝鲜半岛后,对当地的儒家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能强烈地感觉到。韩国人把射箭称为"弓道",认为它含有深刻哲理,在健身的同时,可以涵养心性和道德,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目前,韩国弓道协会有二十多万会员。笔者数年前曾在韩国汉城参观过白云山弓道俱乐部,见到了古代的角弓,教练为我作了使用的示范。墙上贴着的"练功八法"中,就有"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等文句,这是国内已经看不到了的场面,令人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失落。
责任编辑:康金山 |
相关新闻
- 2017-04-25泰宁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 2017-04-25将乐县“五举措”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 2017-04-25尤溪县多措并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2017-04-25石狮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督导工作会议
- 2017-04-25长泰:举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参与我共享”千名干部志愿服务、万名市民义务劳动启动仪式
- 2017-04-25福建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