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元宵,从年节的氛围里抽身出来回头看,我觉得有种“对比”很有意思:一面是春节出门旅游“过年”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潮流往年也有,但今年似乎尤其明显了。连蜗居在遥远的小山村过年的我,都听到了周边不少风景区大年初一人山人海的消息。传统里走亲访友的节日,有越来越不“传统”的过法。另一面呢,是拜年讯息里、网络的年节专题里,相关的古诗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亲朋们聚在一起时,看电视上的诗词大会都看得津津有味。再扩展些看,每到传统的节日、节气之时,聚合相关主题的古典诗词,总是传播率最高的。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的味道却是越来越浓了。
把这两种趋势放在一起,再来看古典诗词的重新“流行”,其实真是个特别有意味的事情。这个“流行”,倒不是指写旧体诗的人越来越多,而是说人们对已经成为经典的古典诗词的体味,越来越日常、自然。我们的生活方式似乎是越来越“前卫”了,却又似乎更能够理解与珍惜那些古典的、传统的表达了。这种并存,矛盾吗?
年前读诗人西川的随笔《唐诗的读法》。文章里提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采取何种态度阅读古文学,“究竟是把古人供起来读,还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古人的同代人来读”。这位当代诗人在文章里当然很明显选择了后者,“理解古人和理解我们自己同时进行”。我倒觉得,古典诗词的重新“流行”,其实正有西川所说的这种“同时进行的理解”的功劳。越来越多的人读古典诗词,未必是把它们当作文学的经典,而是因为这些诗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面对眼前的生活。惟其如此,古典诗词的“流行”,才能超出文学与学术的范畴,成为大众文化中自觉“消费”的一部分。
西川说,“从今天的角度总体看来,唐人写诗,是充足才情的表达,是发现、塑造甚至发明这个世界,不是简单地把玩一角风景、个人的小情小调”。我想其实可以借用他的说法来理解今人读“唐人诗”的流行。我们或许正在无意识地到达这个阶段——大家开始有更充沛的精神来“发现”生活的世界,而不是沉溺于简单地把玩风景与小情小调,我们开始更自信地理解和吸收一切合适的养料,包括那些产生于千百年前的古典精华。到这个阶段,古人不再是简单供奉的对象,而是和我们并肩面对生活的同行者。
“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说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虞金星)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4-25泰宁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 2017-04-25将乐县“五举措”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 2017-04-25尤溪县多措并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2017-04-25石狮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督导工作会议
- 2017-04-25创城进行时丨长泰:举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参与我共享”千名干部志愿服务、万名市民义务劳动启动仪式
- 2017-04-25福建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