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诚信建设平台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未成年人> 空中课堂 > 正文
不学诗 无以言
http://wmf.fjsen.com 2017-04-25 16:01:41 蔡小文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启示之五

公元975年,偏安江南近40年的南唐被灭,后主李煜成为北宋的俘虏,被押到汴京。与他同行的,是他已经蜚声海内的词句。“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3年后,他又因回忆故国,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被宋太宗毒杀。台湾文化学者蒋勋说:“李后主是战争的失败者,又是文化上的战胜者。因为他的词征服了汴京,整个汴京的文人都开始填词。”

宋词,从歌伎酒肆的小调,转变为中国文化史上与唐诗并肩的文化高峰。

文化的魅力,从不、也永远不会屈从于任何压力。诗书传家济世,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规律。

曾有学者在报刊上撰文,批评当下有些人“不会说话”,往往在语言中表现出一种傲慢,或颐指气使,或口无遮拦,或索然无味,或不知所云。《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梁衡曾在值夜班时撤下一篇评论,其撤稿意见大意是,一篇千字文连续出现13个“要”字,“一要再要”的霸道作风、官样文章令人生厌。不会说、不会写的问题存在已久,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去学学诗。正如孔夫子所言:“不学诗,无以言。”

学诗不仅仅是学技巧。中国古诗词中有丰富的表现手法,但只去学技巧,却难以真正提高自己说与写的能力,更不能改变自己思考的内容和方式。“诗言志”,一个人,境界不高、格局不大、眼界不广,技巧再多有什么用呢?梁衡说,只会用“要”字写评论的人,是“权”的意识、“官”的意识太重了。有了这样的意识,技巧再多也用不出来,或根本懒得去用,只留下一副高高在上的冷面孔,臭在那里。

学诗是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诗人未必都是君子,更不都是好人,李国文先生在随笔中就列举过一系列令人不齿的诗人贱行。但好诗总是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最真诚的感情、最真切的心志的反映。经过漫长时间的化学作用,去腐朽,凝神奇,“表里俱澄澈”。钱钟书先生把文章喻为鸡蛋,作者喻为母鸡。随着时间的流逝,读者更多关心的是鸡蛋的质量,而不再注意那只母鸡当初是否贞洁,或许这就是文化的自净功能。远离了诗,就远离了自省,弱化了趣味,钝化了对美最初的向往,麻木了心灵中最本真的部分。真心实意亲近古诗词,用诗意抵消生活的粗粝,用壮阔开掘思维的闭塞,用精致磨洗庸常的琐屑,知耻、知礼、知不可为,这就是诗,让一个人形端表正,扩大到社会,“再使风俗淳”。因此,《中国诗词大会》比拼的绝不是记忆力,而是对审美、对感知、对体用的回归,让我们的口耳鼻舌触重新敏感起来,让我们知道该说什么、该怎样说。

人人都能读懂诗,也会被真正的好诗折服。北宋初期的汴京,人人醉迷于李后主的词,并不在乎他的亡国之君的身份。《红楼梦》中被人买来卖去的香菱,同样可以感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韵味。在中原大地,那些不识字的农民也会从“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又披上了身。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的唱词中熟悉穆桂英、杨家将,把家国情怀刻在心里。心中有诗的人,纵然不逞口舌之强、言辞之利,也会用行动写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才是打开诗的正确方式。(蔡小文)

责任编辑:康金山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 2017-04-25泰宁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 2017-04-25将乐县“五举措”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 2017-04-25尤溪县多措并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2017-04-25石狮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督导工作会议
  • 2017-04-25创城进行时丨长泰:举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参与我共享”千名干部志愿服务、万名市民义务劳动启动仪式
  • 2017-04-25福建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