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通过亲子义工言传身教,传递“向善向上”力量
福建日报讯(记者 林泽贵林世雄)3月5日,“文明迎宾,志愿先行”海沧区文明创建先锋行动暨2017年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红马甲”的举手投足间洋溢着的温暖,成了海沧亮丽文明底色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海沧区的文明创建硕果累累,连续三届荣膺“全省文明城区”称号。2016年以来,海沧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去年前两个季度全市文明城区指数测评中,海沧均取得第一的成绩,两岸义工联盟获评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获评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在文明创建过程中,海沧既注重挖掘典型、道德引领,更致力于建立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机制。一方面,通过开展“孝行海沧之十佳孝道明星及优秀家风家训”评选等活动,弘扬文明新风;另一方面,建立了专项督查组和“6 X”督查组“双联动”机制,实现督查检查“双覆盖”,并率先实行组建区级文明暗访团进行巡查暗访、督办,优化了工作流程,更提升了破解难题的能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海沧始终把文明创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上,让市民群众共享创建红利。除了对市容市貌、交通管理等展开攻坚战,海沧区还在全区推广“文明小袋鼠·垃圾要分类”,深化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并以厦门会晤筹备为契机,打造优质的生活环境。
当前,海沧正在开展文明创建“十大行动”(文明风尚行动、文明礼仪行动、文明交通行动、文明经营行动、文明秩序行动、文明环境行动、文明餐桌行动、文明旅游行动、文明习俗行动、文明网络行动等),继续用文明照亮城区的前行之路。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将文化嵌入城市发展中,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一环。海沧正通过“弘扬耕读文化”活动,以文化凝聚合力,进一步提升海沧民众的文明素质和文化自信。
言传身教,向善向上
“阿婆,您这袋是厨余垃圾,要放在绿色垃圾桶里。”在天湖城小区,10岁的李梓俊穿着红马甲,指导小区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他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跟妈妈李晓英一起当义工了。
常年在长庚医院做义工的李晓英是海沧两岸义工联盟的义工,已有20多年的义工生涯了。垃圾不落地、交通督导……从上幼儿园起,几乎每个星期,她都带着孩子参加各种义工活动。 “随时随地都是义工,每个行为都能影响他人。”李晓英说,儿子参加义工活动后更懂得感恩了,在家会为妈妈分担小家务,在外懂得关爱身边的人,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不少朋友和同学。
妈妈多年身体力行的善事义举,也给儿子带来了巨大影响。去年,海沧两岸义工联盟要给李晓英家颁发“最美家庭义工”,9岁的儿子不理解为何还要颁奖,“难道这不都是最平常的事吗?”原来,在李梓俊的意识里,早已认为这都是应该做的事。
在海沧,身穿红马甲的小义工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公益活动的场景随处可见,父女义工、母子义工越来越普遍。海沧区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也有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不少孩子在义工服务中更能直观地体会什么是孝、敬、勤、善。
接下来,海沧还将开展“塑文明品格树优良家风”亲子义工体验日活动,每周六都会以中小学为主体,开展环保、安全、文明、关爱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亲子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家长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营造幸福的亲子关系以及家庭环境,培养文明有礼、诚敬友善的下一代。亲子义工,将会逐渐成为彰显海沧大爱的一道风景。
耕读传家,文化育人
“快来,我们一起下棋。”15日下午四点半,在海沧青礁村芦塘书院“四点钟学校”上,写完作业的孩子们呼朋引伴,一起唱歌、下象棋、跳绳,玩得不亦乐乎,芦塘书院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
“四点钟学校”是芦塘书院开设的项目。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后,书院附近青礁小学的学生就可以到书院里看书、做作业,现场还有爱心妈妈、老师督导,作业完成后,还可以参加“我是小园丁”项目,亲身体验耕田、播种、收割,从中理解耕读文化的含义。
去年12月,芦塘书院正式成立,通过打造国学讲堂、“四点钟学校”等活动项目,植入耕读文化内涵,培育村民的学习热情。
据芦塘书院的负责人、台湾大学城乡与建筑研究发展基金会规划师李佩珍介绍,芦塘书院的教室“光裕堂”本是一栋被废弃的古厝,“但村民们对古厝的情感却依然留存着,是作为社区书院的绝佳载体”。李佩珍说,让村民在古厝里追寻过去的声音和足迹,同时满足他们现在的文化需求,凝聚乡情,增强村民们的认同感,“村民认同了,才会衍生出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
听说要修复古厝办书院时,村民林阿花主动把古厝斜对面自家的一大片田地无偿让出,将被辟为书院广场。她的想法很朴素,“村里有了社区书院,未来就会有更多活动,乡亲们的业余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愿意为此出一分力”。 “四点钟学校”启动后,家住书院旁的蔡阿姨也把芦塘社的老妈妈们召集起来,成立了“芦塘爱心妈妈”,免费为小朋友提供点心。
事实上,芦塘书院只是海沧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缩影。当前,海沧区正通过14家社区书院,弘扬耕读文化,传承家风家训。
海沧
市场监督管理所食品安全管理组组长张立康:
“群众吃得安全,我工作才安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海沧,张立康就像是一座行走的食品安全“岗哨”,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吃得安全,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海沧舌尖安全的守护神”。
2015年8月,随着餐饮监管职能的移交,张立康成了唯一带着餐饮监管职能调入海沧市场监督管理所的同志。自成立监管所以来,海沧生活区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有他很大的一份功劳。
厨房硬件决定食品安全先天水平,为了避免商家盲目装修造成浪费,张立康额外无偿开设厨房设计提前指导服务,深入餐饮企业施工现场帮忙指导。“餐馆施工设计图纸,先让张立康过目准没错”,这话在海沧的老餐饮企业主间广为人知。
最为广大餐饮业主所津津乐道的,是张立康在监管方式上的创新。他将辖内120家中大型餐饮服务单位的负责人拉入海沧市场监督管理所微信工作群,形成了比较畅通的线上沟通与反馈的机制。
“我们有两箱原料被水浸泡,已处理。”“冰箱贮存的部分食材因停电变质,正按要求处置。”……这是去年9月“莫兰蒂”期间,辖区企业在微信群里发给张立康的反馈。
原来,台风过后次日,张立康根据日常掌握的情况判断:部分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库房地势低洼,极可能遭到浸泡;停电则可能会导致冰箱贮存的食材变质腐败。“大灾之后防大疫”,他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通知要求各餐饮单位采取应对措施。但涉及面广、人多,时间紧,且有部分地区通信中断,怎么办?经请示后,他在微信群里发出一条自纠自查的通知,并根据反馈跟踪服务,确保通知具体到人,措施及时到位。
当然,线上宣传服务还需辅以线下的监管。灾后,监管所也组织人员对学校食堂、集体餐饮供应商等重点单位进行现场勘查。关口前移、宣传到位、监管有力,全区灾后无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目前,这一套“线上服务+线下监管”的机制,已被运用到方方面面,尤其是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领域。去年在海沧举办的厦门国际海洋周,监管所人员一方面及时协调沟通、主动宣传服务,一方面全程监督、排除安全隐患,顺利完成餐饮环节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类似多次重大活动的经历,为我们未来服务金砖厦门会晤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张立康说。
张立康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人性化执法,也让餐饮业主们打心眼里服气。检查中发现的轻微违法行为,他总是以劝导和纠正为主,并耐心给予技术上指导,但对严重违法行为又坚决查处,他经办的案件中被罚对象均自觉履行,无复议和诉讼。
“我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张立康笑着说,他的手机已成了海沧区食物中毒处理值班室的电话,得保持随时畅通。“只有群众吃得安全,我工作才能安心”,是这位食品安全执法人员的心声。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4-12全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拟于20日召开
- 2017-04-12宁化县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培训会
- 2017-04-12泉州传达贯彻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
- 2017-04-12建瓯市委文明办徒步巡查文明城创建
- 2017-04-12厦门:“全民参与”构筑城市文明新高度
- 2017-04-11泉州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