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精品哪儿去了?”2月23日,在移动阅读终端掌阅科技的一场作家签约仪式上,掌阅副总裁游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了签约更多优秀作家,游亭近来一直在浏览各大文学网站的数据,他发现持续付费读者数量在减少,有的知名作家的作品,愿意持续付费的读者只有1000人,过万就是非常优秀的了。这与几年前网络文学所谓“神作”动辄吸引数百万付费用户完全不可同日而语。(3月23日 《人民日报》)
“网络文学的精品哪儿去了?”这种感慨,既是对当下海量网络文学的一种辛辣讽刺,也是对网络文学曾经风华正茂的一种冷静反思。近年来市场表现火爆的IP影视剧,其网文原作大都是5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创作的,如《鬼吹灯》写于2006年,《诛仙》写于2003年,《盗墓笔记》写于2006年,《甄嬛传》2007年出版……,细究网络文学迎着风口,却无力可用的尴尬,不难发现,网络文学从其“其兴也勃焉”,到目前读者流失,在这种转变中或许网络文学应从自身反思。
功利性强了,文学性弱了。网络文学以其变现能力强,而被人津津乐道,相比传统文学的“寂寞”,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迅速催生了一批以写网络文学为生的“百万级”、“千万级”作家富豪榜,无论是付费阅读还是“IP”热,都让网络文学的商业性凸显出来。然而,商业力量对网络文学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能赚钱就是好作品”的粗暴标准促进了市场竞争,使好作品得以涌现;但在商业压力之下,网络文学行业也会有所扭曲。纯粹以商业为目的的创作,虽一时取得了商业利益,但往往从长久来看,这些“唯利是图”的作品,最终生命力并不长久。恰恰相反,一些难免流传下来,并且被人们不断传诵的作品,恰恰是那些不追求赚钱的作用,而追求读者是否说写得很好。
同质化多了,原创性弱了。“为什么今天我们看不到精品的网络文学了?”根子在于今天的内容生产已完全被用户主导了。通过大数据,平台很容易就知道用户的偏好,用户喜欢看什么,平台就生产什么、推送什么,大量同质化的作品纷纷出现。大量同质化作品泥沙俱下,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少数优秀作品反而被淹没在海量劣作之中。哪个“IP”热就一窝蜂地涌现大量同质作品。文学最讲究多样性、原创性,追求文学的精品化、好口碑,就需要静下心来,写出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共性强了,个性弱了。作为网络小说平台,其实并不希望平台上只剩下缺乏特色的同质化的商业作品,他们在与作者签约时也会重点考虑作品的质量和生命力。作品仿佛是作家的孩子,从“十月怀胎”到瓜熟蒂落,是作家自己对生活的结晶,是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价值。优秀的作家之所以受人尊重,恰恰在于其对生活的感悟有过人之处,给人以启迪。
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地消化了其原有的文学积淀,现在网络文学需要慢下来,培育自己的“匠心”,而网络文学未来的高度是由其精品化的创作道路所决定,而不是由点击率和商业利益所决定的。(刘一飞)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4-07明溪县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培训会
- 2017-04-07上杭县:举办礼仪培训 提升文明素质
- 2017-04-07金砖公益广告丨 (视频)文明礼仪践行行动
- 2017-04-07永春县文明办领导走访慰问“福建好人”巫金春
- 2017-04-07文明城市创建行动
- 2017-04-07全省环保督察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