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后的“吊脚楼”村落——老虎际
大龙乡的美丽新貌
元代古廊桥——仁寿
丹霞石柱、石峰、石墙群——八仙崖景区
泰宁县苏维埃旧址
古色古香的村巷
藏棺岩
正擂茶招待客人的热情村民
东南网3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邱灿旺)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有中国东南沿海海拔最高的丹霞山峰、有福建最后的“吊脚楼”村落、有存放百具棺材的神秘岩穴……
这个地方就是大龙乡,泰宁县最偏远的乡镇,其风景秀美,人文独特,但由于地处偏远,道路崎岖险阻,不为世人所知。如今,随着一条总长212公里的环大金湖景区旅游公路的不断延伸,作为重要节点上的深闺佳丽,大龙乡逐渐撩开了神秘面纱。
到大龙乡寻幽探胜,途经的大坑村仁寿桥一定要看看。这座保存完好的古廊桥长27米,宽4.65米,三墩二孔,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桥面建有房屋九间,屋顶中间建有小阁楼,两端为翘角的牌坊式样,整座桥全部采用两千余棵杉木构架建造。
仁寿桥的正中间有一座神龛,逢年过节时,村民们都会到这里来祭拜,可见仁寿桥的建设不仅是为了交通便利,更多地赋予了祭祀等功能,成为当地人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此,仁寿桥经历700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一路向南,来到大龙乡最值得探访的老虎际。这个始建于宋朝的村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老虎际的村民都姓梁,始祖是宋神宗时期的赣州太守,在退隐回家的路上遭遇兵燹,辗转于此。
村庄的道路均由石阶砌成,村寨贴崖而建,一面依山,一面悬空,悬空部分用二至五根直木撑起,人们需要抬头仰望,才能看到老虎际的村容村貌。那些高高的撑脚,让人联想到苗寨的吊脚楼。村民也称自己的楼房为吊脚楼,这种建筑风格在省内实为罕见。
从吊脚楼望出去,一座巨大山岩形状如一位弥勒坐佛笑看人间,山岩中心仿佛被人劈开,形成一个心形。心形的岩石中间有两个裂缝,形成了一个有角度的时针和分针。只要有阳光照射在“时钟”上,每天中午12点,心形左右两瓣阴影必定重合。方圆十几里,村民们出工收工都看此钟。
如今,由于生活的不便,村民们陆续迁离,原本40多户人家,如今只剩下村口的1户村民留守,整座村子显得幽深、寂寞。
离开老虎际,前往气势雄伟壮观的张地村八仙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详细考察后认定:其为东南沿海诸省中年龄最老、最高的丹霞山峰,年龄为1190万年。
八仙崖由八座800米以上高耸入云的峰柱组成,古树参天,崖壁上鹰巢洞穴成群,时见老鹰展翅蓝天。遥远望去,八座山峰若即若离,移步换景,随着不同的角度可以变成帽子、鞋子、动物。在朝阳或夕阳下,山峰下笼罩着淡淡的雾气,更增添了八仙崖的神秘感,有古诗吟和道:“仙石婷婷屹八尊,红云缭绕紫烟含,群真胎化何年去,玉骨嶙嶙镇邑南。”
前往八仙崖的途中,有一个110多户人家的张地村,按照《张氏族谱》所示,当地村民应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后人,至今已历51代。
这个偏远的村庄保留着一种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奇特民俗,村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家里人就为他做好一具棺材,放在村庄附近紫云岩巨大的洞穴中藏匿;每当一位村民去世,就从岩洞中取出一口棺材埋葬。村里人称之为“寿棺”“寿材”。
村民说,最多时,紫云岩下藏放着300多具寿棺。实行火葬后,用不上棺材了,但岩下至今还有近百具棺材。村民们还把几具打谷用的拌桶摆在棺上,有祈望丰收之意。由于藏棺多,紫云岩又被称为“藏棺岩”。
深山藏闺秀,现世亮佳颜。随着交通的便捷,官江小三峡、龙王岩、燕子岩、红军崖、双坪村中共泰宁县委和县苏维埃双坪旧址等大批自然人文、民情风俗,被游人通过微信、微博、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与世人见面,热情纯朴的大龙乡民也用当地独特的、用猪骨头汤为底的擂茶,油饼及地瓜干等茶点欢迎八方来客。
本报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邱灿旺 图/文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3-16遵守把不规范 做文明公民
- 2017-03-16厦门市湖里区启动廉洁文明建设 让民风民德美起来
- 2017-03-16文明旅游宣传活动
- 2017-03-15漳州一中2017年“筑梦青春 唱响文明”合唱比赛成功举行
- 2017-03-15全省法院“五好文明家庭”出炉
- 2017-03-15省司法警察训练总队强力推进文明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