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湾小区居民将厨余垃圾倒入社区发放的厨余垃圾专用垃圾桶。福建日报记者施辰静摄
海沧率先启用的分类垃圾桶 福建日报记者施辰静摄
垃圾分类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厦门自2000年被确定为全国8个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工作,提出了“2017年岛内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岛外扩大试点、逐步推开”的总体要求。
具体来说,到2017年8月底,岛内思明、湖里两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2017年底,集美区、海沧区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40%以上,同安区、翔安区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30%以上,岛外各区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到2017年底,全市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85%。
“围城之困”倒逼“垃圾革命”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垃圾围城”“垃圾下乡”成为城乡发展的“痛点”。
厦门也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威胁。目前全市日均生活垃圾量已接近5000吨,后坑、翔安和海沧三个垃圾焚烧厂每天可以焚烧1800吨的生活垃圾,剩余的生活垃圾直接填埋。位于翔安东部固废中心的垃圾填埋场2008年投入使用,规划使用“寿命”30年,但在使用了8年后,预计明后年就将被填满。
梳理垃圾处理链条,一般有收集、运输、转运、处理4个环节,而垃圾分类是优化垃圾处理链条的重要环节。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厦门市坚持科学筹划、循序渐进、蹄疾步稳,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与清洁直运相结合理念,推动源头、中端、末端处置分类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垃圾分类工作逐渐步入了良性轨道。
目前,厦门市已在思明区的鼓浪屿、瑞景社区,集美区的滨水小区、海凤社区,海沧区的天湖城小区,翔安区的美地雅登等岛内外19个小区(社区)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约12万人参与。接下来,厦门市还将积极推动大分类体系建设,其中包括废旧衣物回收体系、垃圾分类再生资源体系等。按照要求,全市每个街道办事处都要建设一个覆盖1000户以上居民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已有试点小区要扩大试点范围和覆盖人口。
根据《厦门市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和《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到2020年,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95%,思明、湖里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75%以上,集美、海沧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同安、翔安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打造全程分类体系
开展垃圾分类,主要就是要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已被视为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助力厦门市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必由之路。
垃圾分类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颇为复杂。2000年6月,厦门跟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等一起,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一批试点小区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末端处理设施不完备、分类收运体系未建立,导致居民在家中的垃圾分类成了无用功,挫伤了试点小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成效并不理想。
近年来,通过持续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分类处理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等环卫基础设施,厦门市具备了一定的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能力。据厦门市市政园林局介绍,目前厦门市已经建成1座垃圾分类分拣厂、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垃圾卫生填埋场,正在进行东、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二期建设。根据计划,今年还要再建成1座工业废物综合处置中心、两座大件垃圾处理厂,届时将具备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末端处理硬件条件。
201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市市政园林局的统筹协调下,厦门市重启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思明、湖里、海沧三区开始实施,集美区也于2015年11月确定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2016年,厦门市提出要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还出台了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
与以往的试点不同,厦门市这一次的试点除了鼓励市民参与到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工作“前端”中来,也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的“中端”转运能力和“末端”处理能力,从清洁楼改造、运输车辆配套、终端分类处理入手,加大投入,打造全程分类收运、处理体系。
在“中端”垃圾转运方面,厦门市目前已建立了17条垃圾分类直运线路和26条餐厨垃圾收运线路,涵盖工矿企业、高校、居民小区生活垃圾收运等方面,部分实现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转运过程中严格密封加盖并及时清洗,着力解决沿途“跑冒滴漏”的问题。而且,直运路线已经进行线路标图、定点、纸质地图制作,正在落实电子地图地理位置采集,引入智能APP管理方式,通过手机就能知道收运车行进状态,让垃圾收运过程能精准对接。
下一步,厦门市还将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直运范围,规划出更多的线路,各区也都将对现有的垃圾运输车进行升级改造,如升级为更先进的勾臂式垃圾车,并配套垃圾桶,实现“桶车对接”。针对不同类别的垃圾,还要配备专门的垃圾运输车,如厨余垃圾运输车、有害垃圾运输车等,垃圾运输车要求密闭环保,基本解决“跑、冒、滴、漏”问题。
在“末端”垃圾处理方面,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将分门别类进入不同的处理厂进行处理。据了解,厦门市已经有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瑞科际再生资源示范场、工业危废处置中心等多家分类垃圾处理场所,来专门处理不同种类的垃圾,目前完全能够满足不同种类垃圾的处理任务。
此外,厦门还将加快推动垃圾分类法制建设,引导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由规范化、制度化向法制化进步。
居民自觉是关键
“这袋是厨余垃圾,放绿色桶;这袋是牛奶瓶、塑料罐,放蓝色桶;这袋是扫地的尘土,放橙色桶。”每天早上8点,家住海沧天湖小区12号楼的黄阿姨都会提着3袋不同颜色的垃圾来到楼下的垃圾分类点,小心翼翼分类投放。时时处处按类把垃圾分好,已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实施垃圾分类,不能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头热’,居民积极主动配合是重要一环,甚至可以说是源头性、基础性环节。”在海沧区城管办副主任周沙鹅看来,居民按要求在家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投放,接下来的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分类利用才能有效进行,否则会大大增加后续环节的工作量和成本。他表示,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回归居民主体,“依靠每个家庭的习惯来形成对整个社会的约束,比政府直接的宣传发动更为有效”。
记者在对厦门多个小区调查后也发现,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稍微好点,非试点小区就十分不理想,垃圾分类的参与率非常低,路边垃圾桶更都是“大杂烩”。家住思明区长青北里的蒋女士坦言,每次被儿子询问垃圾该放哪个桶,她都答不出来,“从小到大,都没有人跟我介绍过垃圾如何分类”。更有市民认为,垃圾分类与己无关,“反正也不会被罚款”。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各区都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吸引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在湖里区的试点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定时定点督导小区居民正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登记积分、发放奖品,还通过入户宣传、设点宣传、电话宣传、现场巡查宣传等多种方式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海沧区采取发放积分卡积分的方式鼓励居民实行垃圾分类,还在每周六下午由区属国有企业在小区以市场价格进行可回收物回收,为居民提供便利;集美区“互联网 ”的模式在小区内开展垃圾分类,居民通过手机APP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参与垃圾分类及积分活动;思明区也在试点小区搭建了智慧社区平台,形成了垃圾分类积分管理系统,并在鼓浪屿全岛铺开垃圾分类,岛上居民参与率达到80%。
厦门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垃圾分类科科长赵海涛说,采取积分兑换奖品的方式鼓励市民,取得不错的效果,今后更多社区将借鉴这一方法。此外,环卫部门还考虑参考外地先进城市的“绿色银行”模式,如有效进行垃圾分类可增加积分卡分数,将来可用来消费,如乘车、购物等。在管理方面,各区、镇街均要配备分类和减量专职工作人员(区10人,镇街3至5人),3月底前完成垃圾分类相关专职管理人员的培训,6月底前,各区、镇街要分批次完成辖区内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负责垃圾分类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和全体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培训。赵海涛说,垃圾分类督导员有点类似志愿者,高峰期在垃圾定点投放区域引导、宣传。
为了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厦门还将让垃圾分类走进各个学校的课堂,从一个孩子来带动一个家庭。除了在学校的课堂上铺开垃圾分类工作,厦门市旅游局、市商务局也要指导督促各旅行社、酒店、家政公司完成导游、酒店服务员、保姆的垃圾分类培训。
此外,厦门将加大配套垃圾分类的硬件设备,并对分类垃圾开展考评工作。对于垃圾分类,今后厦门还将设立投诉监督平台,接受市民线上实拍举报违规行为。(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3-10长乐市江田镇开展“推动移风易俗 倡导文明风尚”动员会
- 2017-03-10台江区重规范多引导 让共享单车文明有序发展
- 2017-03-10省气象局文明办举办《省直机关文明创建动态管理系统》培训
- 2017-03-10省标准化院开展“创文明 促和谐”系列交流活动
- 2017-03-10文明引导当以“萌语”助力
- 2017-03-102017福建文明旅游公益广告片丨第四期:文明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