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顾】“龙江精神”也就是“龙江风格”。1963年春,九龙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龙海县几十万亩农田急需引水灌溉溶田。为了抢农时,保春耕,夺取农业生产大丰收,龙海县委发出了“九龙江有水不算旱”的号召,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堵江截流抗旱保丰收的战斗。在首堵西溪的战斗中,榜山公社洋西大队发扬“舍小家顾大家”、“丢卒保车”的共产主义精神,淹掉三百多亩即将收成的小麦和甘蔗,支持堵江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洋西大队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精神和后来榜山公社“淹千三、救十万”的精神被赞誉为“榜山风格”,它带动了全县的抗旱斗争。在西溪堵江过程中,涌现出了“先保十万,后顾两千,舍卒保车,全盘皆活”的“玉枕风格”在北溪堵江中,出现了“损失八百算啥,救活六万要紧”的角美公社沙州大队典型事例在南溪堵江中,出现“200多亩良田被淹是小利,拯救下游三万多亩水田是大利”的东泗公社西岭大队的感人事例。这些先进典型和感人事例最终形成轰动全国的“龙江风格”即“龙江精神”。1963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著名诗人郭小川采写的长篇通讯《旱天不旱地——记闽南抗旱斗争》,同时配发了短评《“榜山风格”的光辉》。一时间,“榜山风格”从九龙江两岸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赞扬。当年,龙海人民在中共龙海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抗击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的斗争中,发挥人民公社大集体优势,舍己为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造了大灾之年大丰收的奇迹,奏响了一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胜利凯歌。
“龙江精神”的实质是舍己为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核心是“顾全大局”。”“龙江精神”的诞生并不是政治狂热病的产物,也不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由一群普通的平凡的农民群众首创的、而且在更多的农民群众中得到实践和弘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龙江精神”的诞生,有我党长期以来坚持开展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党的坚强领导的政治基础,也有中华民族与大自然做斗争的历史经验基础,以及深厚丰富的优秀文化、绵长温馨的传统美德基础。而且这些历史文化道德基础更是龙江精神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因为有这些历史经验和文化道德作为基础,才使得龙江精神自诞生以来立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才使得龙江精神虽历经半个世纪岁月的冲刷和磨砺而不被遗忘、不被淘汰,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熠熠生辉,更加光彩夺目。五十多年来,龙江精神传承了几代人,教育了几代人,激励了几代人,成为人们在处理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之间利益关系时的精神坐标。可以说,“龙江精神”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生动写照。
“龙江精神”也体现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敢于担当、身先士卒、科学决策的精神。当年“堵江截流”工程并不是县委书记个人拍脑袋独断专行做出的决定,而是龙海县委领导班子以致各公社、各大队的领导干部,在大灾大难面前,以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勇于担当、科学决策的精神,经过反复考察多方论证之后才做出的决定,事实证明堵江截流是正确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当年的执政者和各级领导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甘共苦的精神,也是“龙江精神”的重要内容和生动写照。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3-01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
- 2017-02-28明溪县举办“满意在农村 乡风更文明”座谈会
- 2017-02-28明溪县举办“满意在农村 乡风更文明”座谈会
- 2017-02-28武平县领导深入中山镇调研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 2017-02-28武平县领导深入中山镇调研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 2017-02-28新罗区精心部署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共创文明城市”主题志愿服务一条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