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区书院建设的基本架构和运行管理模式 厦门市社区书院建设从 2015 年 5 月创建以来,已经历了试点先行、总结提升两个阶段。目前,已建成 1 家市级书院总部、6家区级社区书院指导中心和 59 家社区书院,在书院的功能定位、场所设置、标识系统、课程资源、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和要求,建立完善了师资和课程资源库、信息服务网站、日常运行管理机制,构建起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在社区书院的建设资源上,坚持把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和基层宣传文化建设与社区书院建设有机结合,将涉及群众精神文化、宣传教育的相关部门联动起来,在工作机制和服务内容上进行整合,切实把社区书院打造成各部门向社区投送精神文化产品或项目的统筹平台,在群众组织上从松散向集中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零碎到系统推进,在师资队伍上从普通到名师提升,在建设力量上从分散到聚合统筹,全面提升基层宣传教育和文化服务的水平,更好地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依托原有的文化教育设施和场所,加以整合和提升改造,较好地解决重复建设等问题。 在社区书院的架构设置上,本着 “统筹规划、分级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市级书院总部和社区书院教学点两级服务管理体系,形成 “总部 + 教学点”的扁平化架构。其中,书院总部作为全市社区书院的培训管理中心、资源整合中心和成果展示中心,主要担负课程研发、师资配送、指导培训、信息共享、监督考核等职能。区级社区书院指导中心,由各区以基本条件较好的某个社区书院为依托,发挥承上启下、协调示范、检查督导作用,担负统筹和配送区级教育资源等职能。社区书院作为基层终端,按照 “四个一” (一个统一标识、一个固定场所、一套课程体系、一套运行模式)的标准要求,组织居民群众开展教学和活动。 在社区书院的运行管理上,围绕 “品质、实效、特色、活力”目标,从悠远的文化传承、现代社区教育探索实践、社区社会组织的组织方式、现代商业连锁经营模式等四个方面,创新社区书院的基本特征,着力构建在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的科学化管理运行模式:一是探索建立社区书院理事会管理机制。吸纳居民中有威望、有能力的热心人士担任理事成员,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由群众参与书院的策划、运行、监督、评估,形成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书院运行模式,确保社区书院长效发展。二是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以奖代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把社区书院教育活动纳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畴,引入社会公益组织、高校、社会团体等,为社区书院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把社区书院建设工作纳入以奖代补项目,制定奖补办法。同时,充分挖掘社区达人、能人,开展志愿服务式无偿授课,形成接地气、有特色的课程活动品牌。三是探索建立商业连锁经营服务机制。建立市、区、镇 (街)和社区书院师资库,搭建市书院总部、区级书院指导中心与社区书院信息平台,健全课程投送机制,实行名师名家进社区巡回开课,实现教学资源互通共享,提升社区书院品位和层次。四是探索建立评估激励机制。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信息共享、刷卡记录、积分统计等,把大数据运用与表彰激励机制有机统一,定期对社区书院、授课老师、书院学员、志愿者等进行考评、表彰,营造浓厚的学习教育氛围,促进社区书院既充满活力,又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