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就是乡村风俗习惯,“文明”,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积攒的精神高地,表现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当“乡风”与“文明”两个词汇碰撞交织,演绎出的则是一幅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画卷。(2月14日 三明文明网)
在我国,农村地域辽阔,现代文明建设起步也比较晚,乡风文明培养势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任重道远,但我们亦不可急功近利。而是要像和风细雨一样慢慢滋养、细细浇灌。这是由农村群众长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特点所决定的。
疾风骤雨式的文明推进并不一定有效,因为农民更习惯于闲散的生活方式。在很多地方农村移风易俗中,喜欢过度使用行政手段来干预,采取明令禁止的方式抵制陋习,虽然可以一时奏效,但也容易反弹,最终效果并不好,反而更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相较于城市市民,农民的生活更随性,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束缚,像法律法规这种硬制度过于刚猛,可能会造成群众的不适。农民重人情,凡事爱讲究,就怕伤和气,他们更喜欢温和一些方面来处理问题。因此,培育乡风文明要多些耐心,要慢慢来,给他们适应的时间。
要发挥“攀比心理”的正面积极作用。很多农民要面子、爱攀比,但我们总是习惯批判因攀比带来的陋习。其实,他们不仅在铺张方面喜欢攀比,在积德行善方面也会攀比。比如说一个村举行“文明新风户”的评比活动,大多数人肯定希望获得“文明新风户”的称号,并愿意为乡风文明而努力,这就是攀比的正面作用。因此,我们既要批判不文明的攀比行为,又要鼓励促进文明进步的攀比。要让他们要攀比中接受并爱上新风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要将乡规民约嵌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不是不守法,而是法律意识淡薄;不是没规矩,而是他们更愿意服从那些“近地气”的规矩,如乡规民约。要善于利用农民的这个特点,将去陋习的硬性规矩合理地融入到乡规民约中去,提升制度设计的人性化,同时又能将乡规民约巧妙地嵌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他们舒舒服服地摒弃陋习,快快乐乐地接受新风。
在培育乡风文明过程中,疾风骤雨不如和风细雨,我们要研究并善加利用农民的特点,将移风易俗的“力”与为民服务的“美”结合起来。多些耐心,才会俘获群众的真心,也才能让乡风文明在潜滋暗长中淳朴起来。(许长陵)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2-20厦门志愿者文明骑行示范行动启动
- 2017-02-20微电影《蜕变》主题曲入选福建首届百佳文明原创歌曲
- 2017-02-20让有福之州满城吹拂文明风 持续推进文明宣传教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 2017-02-20敢于直面市民文明素质的短板
- 2017-02-20漳州芗城区“三个加强”推动文明旅游工作综述
- 2017-02-20厦门召开《厦门会晤市民文明公约》评选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