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音急剧衰亡的今天,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村入户,在田间地头调查方言文化;他们深入基层,在农家一住就是两三个月;他们挥汗如雨,在摄录间采集语言资源……他们,就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的建设者,一群活跃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学者。现在,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语保人”(2月14日 《光明日报》)
语言有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文化载体三项功能,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使得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前两种功能弱化,但这绝不意味着失去存在的价值,作为文化的载体,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记录着一个地域范围内历史和文化的演变,是维系情感和文明传承的纽带。
我国有130多种语言、约30种文字。语言多样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但当前我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存在丰富性与濒危性并存的基本事实,进行调查、收录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的科学保护工作,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春节前,中央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再度唤起了对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播的重视。对于很多人来说,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就是他们的乡音,是母亲的声声呼唤,是故乡的动听旋律,是你我的文化记忆。保护住了乡音,实质上就是系紧了文明传承的纽带,是功利后代、造福千秋的大事要事。
保护乡音,首先就要对现存语言文字进行收集保存。“语保人”肩负的就是这项艰巨使命,面对路途艰险、通讯不便、生活艰苦等不利条件,在简陋的摄录环境下,克服各种干扰因素,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语保工程目前已有631个调查点完成调查,占5年总体规划1500个点的42%,大量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得到了收集,为保护奠定了基础。
保护乡音,需要唤醒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和积极参与。语言文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是最为敏感的民族特征,理应保护和尊重。但并非所有人对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性都能够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育,将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塑造社会文明新风尚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全社会对于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的认同。
保护乡音,就是留住了文化,记住了乡愁,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保护乡音,需要全社会共同携手,一起努力,为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奉献最大的力量。(文平)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