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运已近尾声,一个多月的春运之路虽总体平稳有序,但也出现了一些差强人意的不和谐因素。据央视网2月9日报道,1月5日至2月6日,首都机场公安分局接报3起在飞机上非法使用手机拒不关机案件,而3起案件的涉案人也都因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
近年来,有关“空闹”的新闻报道不绝于耳。不关手机只是众多空中不文明行为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拒关手机、打架斗殴、打砸柜台、殴打地勤、侮辱空乘、强开舱门……这一场场轮翻上演的“空中闹剧”着实让人担忧,都说空中安全无小事,“闹事”之人又置生命与安全于何处,视法律与尊严为何物?“空闹”屡禁不止,不能不说是文明的缺位。因此,治理“空闹”也必须用文明来补位。
激活法治思维。治理“空闹”行为并非无法可循,而是有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都对此做出了相关规定。但“空闹”现象依然不时发生,从个人和法律层面讲,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公众的法律意识淡漠、法律常识欠缺。不少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买了比火车票更高价位的飞机票,就该享受更多“特权”,在挥舞拳头、任性耍横地行使“特权”时,全然不知自己已经触碰了法律的底线,这种对法律的无知就造就了“空闹”者的无畏。缺乏对法律的敬畏,遵法守法也就无从谈起;二是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现行的民用航空法是1996年开始实施的,对空闹行为并没有精准的约束,这也客观上导致了“空闹”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低,“空闹”行为屡禁而不能止。现代化的出行方式升级了,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跟不上、乘客的法律意识跟不上,这种错位迫切需要高度的法治文明来补位。
提升道德修养。随着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航的服务对象也从高端化逐渐走向平民化。对于做飞机出行这一相对高端化的出行方式选择,很多老百姓“口袋”准备好了,但“脑袋”还尚未准备好。空中任性,这是对公共安全的漠视,是对空中秩序的破坏,这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究其根本,还在于“空闹”者自身道德素养的缺失。治理“空闹”,需要法德并重。仅靠法律的客观约束还不够,需从人们的思想根源处找原因,没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和文明自律,难构空中文明秩序。2016年2月《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已有50多人被拉上“黑名单”,希望此举也能对不文明者有所警示。
练好服务本领。据统计,多数“空闹”事件的发生,都源起于服务质量纠纷,其中航班延误或取消是让乘客最不能满意的服务。据2015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航班的平均正常率仅为68%,这不能不说是导致“空闹”事件发生的重要导火索。机场、航空公司如果能完善自身服务内容,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把沟通的态度变得再软一点,把沟通的身段放得再低一些,或许很多“空闹”行为也会因此而有所消减。毕竟,乘客情绪“自燃”的情况还是少数,“导火索”众多才是空闹“事故”发生的高危线。
平安最是珍贵,希望每个人出行之时,都能随身带着“文明”上路,以文明保平安、以文明促和谐、以文明树新风、以文明守幸福。 (文新)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2-17厦门不文明现象曝光:穿着睡衣逛街 路边坐椅当床
- 2017-02-17泉州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
- 2017-02-17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 2017-02-16新罗区委文明办召开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
- 2017-02-16新罗区委文明办召开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
- 2017-02-16连江文明办组织文明单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