厝头村留守老人们在“幸福壹号”享用免费午餐。
东南网2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陈智扬)阅读提示: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是莆商主要来源地之一,全镇2/3的人口在外经商,过去每逢春节,攀比之风盛行。近几年,莆田市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东庄镇的节日风气也焕然一新,不仅上一辈莆商为家乡建设慷慨解囊,家族中的小字辈、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公益队伍,有的村庄专门成立了青年公益组织,东庄镇几乎每个村都有了慈善基金会——
一个家:
莆商公益理念传到下一代
1月31日,大年初四,在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石码村杨国贤家中,召开了一年一度的杨氏家族新春茶话会。这是杨氏家族理事会成立以来召开的第16次茶话会,除了交流亲情、探讨企业经营之道,还有一项议程十分引人注目——通报家族基金使用情况。
“这是每年茶话会固定不变的5个议题之一。”杨氏家族理事会秘书长、北京宝岛妇产医院董事长杨文秀介绍说,家族基金自成立以来,已经使用了180多万元,全部用于逢年过节给石码村贫困户等弱势群体的慰问,前年基金只剩下20万元时再次在家族成员中发动募捐,一下子就募集了256万元。
“家族基金的高支持率,体现了公益理念在这个大家庭中的传承。”杨文秀欣慰地说,向家族基金踊跃捐款的不仅是事业有成的上一辈家族成员,80后、90后年轻一代也十分积极,甚至00后的孙辈也不甘示弱。“很多孩子拿出了自己的压岁钱,有些刚参加工作的家族成员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杨文秀表示,家族基金除了用来资助贫困家庭,还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我们村正计划修一条1.2公里长的村道,总投资200多万元,已经进入招投标阶段,杨氏家族基金将捐资建设这条路,造福乡里”。
在东庄镇,传承公益家风的不止杨氏一家,越来越多的年轻莆商群体加入到公益队伍中。2014年12月,东庄镇苏厝村几位80后年轻莆商发起成立了苏厝村青年发展促进会,形成合力做公益。“现在会员有230多人,全是村里在外经商的年轻人,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爱老敬老活动,每次都由本村青年自发筹集10万元资金举办。2015年10月,促进会为村里一位白血病儿童募集医疗费80多万元,让他重返校园。”苏厝村青年发展促进会苏振介绍说,下一步,促进会准备成立一支公益基金,用于精准扶贫、奖教助学、尊老爱老、修桥铺路等公益活动。
一个村:
为留守老人打造“幸福壹号”
走在东庄镇厝头村的村道上,路边一座气派的“幸福壹号”建筑颇为醒目。拾级而上,推门进院,记者发现,这里并不是莆商的豪宅,而是一座由旧学校改建的农村幸福院。这里戏台、体育场、棋牌室、阅览室等乡村文化设施一应俱全,还配备了餐厅、休息室等配套设施。“我们村60%的人口在外经商,大多是老人留守村中,‘幸福壹号’就是专门为这些留守老人创办的。”厝头村党支部书记苏金楚说,“幸福壹号”建设费用总计400多万元,其中有一半资金是村里的在外莆商捐助的。
苏文添26万元、苏国忠18万元、苏金棋11万元……在“幸福壹号”的大红榜上,记录着在外莆商们的捐资数额。这些捐助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每年春节期间都能收到。今年春节,村民们趁着返乡过年的机会又送来了40多万元善款。老人们现在还可以在这里吃上免费的午餐。记者看到,“幸福壹号”的厨房里垒砌了乡下的柴火灶,餐厅里摆了12张桌子,餐具整洁有序。“老人家上午在这里娱乐,中午不想回家的,就在这里免费用餐,标准是每人10元,每天中午都有60多位老人用餐。”苏金楚说,餐厅每年运营成本约20万元,靠村民们的捐助完全够用,盈余的捐款准备在“幸福壹号”旁边建设登山步道,让留守老人们常到户外锻炼身体。
像厝头村一样集体做公益的村庄,在东庄镇还有很多。杨文秀所在的石码村,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石码村企业家联谊会,并设立了企业家基金会,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石码小学门前修建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此后,基金会每年春节都举行走访慰问活动,给因病返贫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等群体送去关爱,也为村庄建设添砖加瓦。“特别困难的家庭,慰问金额达到一两万元;2011年,拿出20万元为一户特困家庭建起了新房;为了改善石码小学的操场,基金会又出资50万元……”石码村党支部书记陈金辉介绍说,2015年春节后,石码村企业家联谊会升级为企业家理事会,并且在9个自然村成立了分会,分别开展公益募捐、扶贫助困等活动,帮扶更加精准,企业家们参与公益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一个镇:
村村都有公益基金会
去年腊月廿八,到北京闯荡多年事业有成的莆商张俊武,终于完成了一桩心愿。当天上午,石尾村慈善服务中心正式成立,一天之内收到捐款775万元,截至目前捐款超过1000万元,张俊武捐出100万元。
“村村都有公益性质的基金会是东庄镇的一大特点,石尾村在这方面有些后进,所以张俊武等企业家很着急,春节前就找到镇党委,要求给予指导。”东庄镇党委书记黄少敏说,除了石尾村,苏田村几位企业家也趁着春节的机会来到镇里,希望镇党委指导成立基金会;此外,在大年初一当天,东庄镇栖梧村举行了“仁爱基金会”的揭牌仪式,“全镇24个村(社区),基本都成立了公益性质的基金会”。
给贫困户拜年发红包、为乡村学校教师宿舍统一安装空调、教师节给优秀教师每人2000元奖励……东庄镇各村庄基金会募集的资金,都用在了公益事业上。因为有了基金会的支持,东庄镇的家园清洁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幸福家园建设取得了秀屿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家风建设是一个热门话题,莆商们代代传承公益理念,既是对报效桑梓、乐善好施等家庭古训的继承,也形成了爱心接力传递的新家风。从一个家族到一个村、一个镇,公益理念不断普及,正体现了好家风对好民风、好社风的积极带动作用。”秀屿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陈四海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依托在外企业家、公益基金会等优势资源,大力弘扬莆商的公益新家风,让莆商公益理念在全区传播得更广泛,引领更大范围的移风易俗和民风、社风转变。
行动中传承好家风
□本报记者 卞军凯
记者手记>>>
在采访杨文秀时,他提到了杨氏家族新春茶话会上的一个细节:为了学习杨氏连续16年家族会议的经验,同样人丁兴旺的东庄镇林氏家族专门派来10名代表参加茶话会,准备把这种交流亲情、共谋发展、合力做公益的好模式“复制”回去,特别是好家风的传承经验最让他们感兴趣。
与传统家训、庭训的谆谆教诲不同,杨氏公益新家风的最关键之处在于行动。没有大规模的动员、没有营造特别的氛围,当家族会议上开始通报基金的使用情况,当上一辈人纷纷慷慨解囊时,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下一代,甚至在幼小的孩童心里都埋下了报效桑梓、捐助公益事业的种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代代莆商做公益的理念,就是在看到祖辈、父辈身体力行后自觉养成的,是在行动中传承的好家风。
正因为依靠行动来传递,做公益的家风突破了一姓、一族的局限,普及成为一个村庄的民风、一个乡镇的社风,甚至在莆商中形成了做公益的“攀比”。“攀比”是沿海农村长期存在的文化痼疾,比豪宅、比豪车、比聘金、比气派……不一而足。可如今,这种“攀比”的对象变成了比捐款、比贡献、比公益,变成了你追我赶、踊跃捐助的正能量,不仅是莆商个人和家族,连每个村庄都有了为公益事业“比学赶超”的劲头。这一劲头的出现,与行动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行胜于言。事实证明,传承好家风,不仅靠宣传,更要靠行动,靠身边榜样的带动。因此,如果要让东庄镇的莆商公益新风传播得更广、受益者更多,需要更多的家庭、家族以自身的公益行动带动一族人,进而影响一村、一镇乃至一区、一市,让传承公益新家风成为整个莆商群体的鲜明印记。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2-16全省文明办主任会议特别报道
- 2017-02-16全省文明办主任会议召开 部署十二项重点工作
- 2017-02-16潭城镇元宵活动乐不停 奏响创城文明曲
- 2017-02-16全省旅游服务监管暨文明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今天上午召开
- 2017-02-16漳州龙文区文明办组织开展“关爱青少年月”活动
- 2017-02-15泉港区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教育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