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晓日江山丽,正月里来是元宵。元宵时节,有客家祖地之称的闽西大地,伴随着日前“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正式设立,龙岩市花样繁多的民俗节日也各放异彩,赏花灯、舞龙、舞狮子、走古事、游大龙等庆元宵活动在全市各地绽放,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室内外摄影师和游客前来观赏参与,闽西独具特色的元宵节庆正成为全国瞩目的一个民俗品牌。
连城: 走古事犁春牛 千龙闹元宵
元宵节最为热闹的当属连城县,连城客家元宵节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客家狂欢节”。罗坊走古事、青狮祈福、芷溪花灯、新泉犁春牛、姑田游大龙等脍炙人口的民俗活动,今年更为壮观。
流行于罗坊的“走古事”,是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的大型民俗竞技活动,是一项在欢娱中取乐、在竞赛中健身、别有风味的全民性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被誉为“山区的狂欢节”,也被称为连城版的”速度与激情“。据传在明朝,罗坊乡常闹旱、涝两灾,当地百姓把流传北方的“走古事”移植罗坊,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月10日晚,连城县新泉镇举行“犁春牛”活动。“犁春牛”,古时由中原传入,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主要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今年“犁春牛”队伍有5支,热闹非凡。
同时,在今年元宵期间,姑田、林坊、庙前、新泉、四堡、北团、文享等乡镇,各式游龙纷纷登场亮相,号称“千龙闹元宵”。姑田游大龙是姑田镇传统民俗文艺活动,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其形体之大,绵延之长,工艺之美,参加人数之多,程序步骤之繁,行游时间之久,堪称天下第一。
永定抚市:万人空巷走古事 化妆游行庆元宵
同样是“走古事”,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走古事”是一个涵盖全镇的民众自动参与、并世代延续庆元宵的传统民俗,已经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抚市“走古事”,由于乾隆皇帝赐“烟魁”封号给社前村烟商经营的苏州赖氏烟行,并将条丝烟作为贡品,在烟商的推动下利用元宵节形成大型庆贺活动。
抚市“走古事”,通俗地讲就是闹元宵的化装游行,多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人物或情节为装扮,车载或抬着游乐。常见故事有魁星点斗、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六国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古事”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徒步走的、板车推的、骑马的、轿子抬的、三轮车踩的和轿车、小货车装扮成彩车载的,既传统又现代,可谓是人类陆地运载工具史的完整演绎,阵容强大,节目丰富,表演精彩,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一百多年来,抚市的老百姓通过元宵期间这一盛大活动,表达了大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长汀彭坊: 各家各户齐协作 “刻纸龙灯”夺眼球
在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的“刻纸龙灯”特别有名,精美的图案在烛光映照下光彩夺目。
当晚的龙灯在100多条板凳上,扎上600余盏刻纸灯,组成三条长龙进行表演,整体舞法分为“游龙戏水”、“钻龙身”和“跃龙门”等几部分。
游刻纸龙灯是童坊镇彭坊村欢度元宵佳节的传统客家习俗,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龙灯整条骨架都是用细长的竹篾扎成,龙身表面采用“刻纸”的制作工艺,由村里各家各户制作纸龙灯合成。
新罗苏邦:爬刀梯游千灯 打礁灯会庆元宵
正月十五,舞狮盖印祈福多,猜谜看戏村民乐,爬刀梯,游千灯,欢天喜地庆元宵。有400多年历史的雁石苏邦元宵灯会如期而至,吸引近万人次。
上刀梯在村中一宽阔的农田中上演。稻田中竖立一近20米高的刀梯,其中下面为木梯,顶部6梯为刀梯。
“千灯”与“添丁”谐音,预示未来添丁,这期间,全村鞭炮、烟花不断。晚饭过后,村民们纷纷从家中出来,背着包袱雨伞,一手执纸旗,一手提着灯笼,到村中祭坛集合。上千人排着整齐的队伍先从村中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土楼——东洋楼游起,然后再绕全村巡游一周。
漳平双洋:观者迎龙而上敢“炸龙” 舞者不畏炮火欲腾龙
2月11日晚,漳平双洋镇的人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闹元宵——“炸龙”。
据悉,漳平双洋的“炸龙”始于明代隆庆元年间。龙身共有由7至9节构成,每节由一人操控。除龙头龙尾外,各节用竹片拱成圆筒形状,扳上安上铁夹,插上用粗纸编成的的“油膏”(现已由电瓶灯代替)制成。各龙节用棕绳联结,龙布上画有青色似龙鳞的绿块,像征着龙的身子。
舞时由龙珠引路。有穿龙,团龙等舞法。以舞动时能腾俯自如,各龙节不折叠,宛如巨龙腾飞为佳。迎龙时,配以战鼓,户户放鞭炮迎接,一路火光灿灿,银花耀眼,时有观众迎龙而上,向龙掷鞭炮取乐,舞龙者逞强,不畏炮火,龙在鞭炮的硝烟弥漫中如同腾云驾雾一般,活灵活现。
(本文由龙岩文明网编辑阙小琴综合整理东南网、闽西新闻网等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