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诚信建设平台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要讯> 地方亮点 > 正文
文明,让“有福之州”更有温度
http://wmf.fjsen.com 2017-01-13 08:39:36 林宇熙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福州读书月惠民书市活动现场吸引许多市民。叶义斌摄

  福州地铁志愿者热情指导乘客使用自动售票机。 叶义斌摄

东南网1月12日讯(福建日报 林宇熙)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城市品质的衡量,不仅在于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在于软环境——市民的文明素养。

行走福州,温情是最直接的感受。人文与生态交融的城市面貌,是这座城市充满魅力的体现;公共空间的和谐有序,是市民文明素养的彰显;弱势群体获得的尊重与关怀,是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的感召。

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建设,坚持惠民利民,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民生福祉更加改善;弘扬人文精神,倡导读书风尚,运用公益广告,潜移默化滋养人心,提升文明素养。福州市民践行文明,传播文明,呵护共同家园,让“有福之州”更有温度,让“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更明亮。

交通出行

文明守序

1月10日上午8时许,福州市五四华林路口如往常一样繁忙,渠化岛上,庞大的行人和电动车队伍等待通行。当绿灯亮起,市民和电动车依序通过。

“道路文明”是城市文明最显性的体现之一。五四华林路口,是市区最大、最繁忙的路口之一。过去,针对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的行为,交警部门推出“拉绳”等举措。这一招,如今却用不上了。“人人守法出行,路口安全,通行效率也提升,这是良性循环。”每天都从此路口经过的苏先生深有体会。

探访福州各个路口不难发现,文明交通的理念渐入人心。统计数据显示,与去年6月至8月相比,9月至11月,福州市区非机动车、行人违反交通信号、不按道行驶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下降26.66%,受伤人数下降21.43%。

为保障市民出行安全、畅通,去年9月以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缓解城区交通拥堵行动,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多部门推出组合拳,其中专门针对行人和电动车闯红灯、闯机动车道等违法行为进行整治,推行强化现场查处、签订承诺书、上门通报等新举措。市民陈先生认为,行人和电动车违法,因违法多、处罚轻和“法不责众”的心态,成为很多城市的顽疾,福州敢于啃硬骨头,及时采取有效举措,效果显著,值得点赞。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福州市还组建文明交通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加志愿宣传、志愿监督。去年9月开学以来,鼓楼区共有12所中小学开展文明志愿者活动,得到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家长志愿者统一服装,上下学期间,在学校门口协助维持交通、治安等秩序,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取得良好成效。

志愿服务

城市名片

1月6日,福州地铁1号线试运营首日,一群熟悉的“红马甲”活跃在地铁售票区、闸机旁、扶梯口、站台上,他们是来自社区、文明单位、高校的志愿者。

每当列车进站,站台上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等候在屏蔽门前,配合手势、语言,引导文明乘车:“请按地面标识在两边候车;车未停稳不要着急;请先下后上不要拥挤;上车请往车厢中部走;车门即将关闭,请耐心等候下一趟列车。”尽管高峰期地铁人气爆棚,在引导之下,站台、车厢依然井然有序。

为培养市民文明乘车的习惯,福州市委文明办、市地铁公司组织招募了一批社区和社会志愿者,在地铁1号线试乘体验期间就已上岗。依伯迷路,志愿者陪同他出站;第一次坐地铁的乘客在自动售票机前犯了愁,志愿者手把手指导购票。市民称赞志愿者为“地铁微笑名片”。

不仅是地铁,首届青运会、福州国际马拉松赛、缓解城区交通拥堵、内河治理等重大活动(行动)现场,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让志愿服务,成为福州的一张文明名片。

家住瀛洲街道建海社区的老高已年过七旬,是位“老福州”。最近,他加入了志愿者护河队,撑船打捞漂浮物、捞捡垃圾,忙得不亦乐乎。他对瀛洲河的环境改善感到欣喜:“环境卫生贵在坚持,希望能为内河环境尽一份绵薄之力。”

目前,福州各城区已经成立志愿者护河队80多支,共1000多人,定期巡查,全力护河。家住白马河附近的张先生说,乱扔垃圾的少了,内河环境改善了,人人都可以为文明城市“锦上添花”。

近年来,福州市高度重视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积极推进6个省级志愿服务示范驿站建设,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广大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使之实现常态化。2016年,全市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近800场,登记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超过7万小时。

民间慈善

大爱无疆

在金山翠榕苑13号楼下,一台电动车架起木板,搭成戏台,通道上挂起红色横幅——“‘假宜真’安溪县虎邱金榜布袋戏”。这是68岁的金榜布袋戏班第五代传人林海良第一次为一个人演出一台戏。唯一的观众——26岁的“渐冻孤儿”刘金水,坐在轮椅上认真看戏。

在2016年“福建最美十大面孔”颁奖典礼上,2013年1月创立、服务残障群体的小善公益组织的郭兵遇到了同来领奖的林海良。何不将公益与传统民间艺术结合呢?两人达成共识。林海良与小善公益的志愿者一同走进福州的儿童福利院、自闭症学校,为智障儿童等带去布袋戏的欢乐。

民间自发的慈善力量,是榕城的温情招牌。去年7月9日,台风“尼伯特”肆虐福州,闽清县和永泰县部分乡镇受灾严重。灾情面前,广大医护工作者、社会爱心组织以及各类志愿者纷纷深入灾区,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爱心捐款捐物不断,彰显了天灾无情人有情的温暖和大爱精神。

去年11月17日,闽清县下祝乡三洋村92岁的聂能旺成为闽清县首个搬新家的重建户;12月16日,永泰县白云乡北山村重建点罗山苑首批32户交房,这是福州市灾后集中重建点首个实现入住的项目;12月27日,闽清雄江镇重建户全部搬入新家,全镇提前一个月完成农房重建任务……

风雨同舟、携手并进。灾后重建,彰显榕城大爱。

人文书香

城乡共享

人文书店,是一座城市文明的地标之一。在实体书店日渐式微的今天,两度“挽留”晓风书屋,福州市民在中心城区为书香留出了一方天地。

2015年4月,晓风书屋福州屏山店因续租问题,面临关门。热心的榕城读者发动社会资源,书店得以继续经营。2016年9月,晓风书屋再陷困境,又一次在读者中激起千层浪,最终在各方努力下,屏山店得以坚守在原址。

福州自古崇文重教,诗礼传家久,文脉千古长。2006年以来,福州市委文明办持续举办读书月活动,组织开展了“书香人家”和“读书明星”评选、“书香飘·校园美”、“最美阅读空间”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数十项特色阅读活动,让广大市民共享阅读盛宴。

如今,24小时自助图书馆遍布榕城,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可借阅好书;“工地图书角”滋养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书香榕城”掌上图书馆的海量电子书深受市民欢迎。悠悠书香,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人文温度。

随着读书月影响力不断扩大,阅读活动渐渐向农村延伸。如今,福州已建成数千家农家书屋,实现全市所有建制村农家书屋100%覆盖。

去年,位于闽清县坂东镇文定村的克清图书馆(农家书屋)荣获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15年来,馆长许志武把所有的精力和物力都献给了这个乡村图书馆,如今,馆里存书超万册,并有市、县图书馆不断更新的流动图书,来馆读书、借书的村民和学生逾20万人次。

城市有品格,文明无止境。

去年底,福州市又出台《“有福之州·文明同行”福州市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突出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两个重点,提出五大重点任务,实施169个重点项目。

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文明关乎你我他。让我们协力同行,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让“有福之州”更美丽、更文明!

责任编辑:康金山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 2017-01-12省委文明办领导到平潭慰问省道德模范陈茂训
  • 2017-01-12省委文明办领导到将乐慰问困难道德模范张水英
  • 2017-01-12大田县文明办开展道德模范慰问让“德”者有“得”
  • 2017-01-12建宁县文明办联合举行“书香校园,关爱成长”爱心图书捐赠仪式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