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海潮)出生至满月不曾啼哭,28岁时在海难救险中殉身,当地人奉为“神女”“龙女”,“为立庙于本屿”。升化百年后,即宋徽宗宣和五年 (1123年),官方初步确认林默的海神地位。从人到神,从岛屿小神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海神,乃至奉为平安女神、全能女神,这位来自莆田湄洲的女神是如何炼出来的?
胜出的启动原点
莆田城区的三清殿存有一块宋代石碑,原藏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祥应庙。碑立于宋绍兴八年 (1138年),但碑文记载,该庙主祀早于五代就已“血食于吾民”,于1115年得赐“显惠侯”封号。碑文曰:“泉州纲首朱舫,舟往三佛齐国 (在今马六甲海峡南端),亦请神之香火而虔奉之……”说明当时船只出航前,会到这座祥应庙祈福。
妈祖庙第一次受赐“顺济”,在宋徽宗宣和五年 (1123年);第一个“夫人(崇福夫人)”封号,为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 (1155年) 所授,受封赐的时间要晚于“显惠侯”。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当地人那时出海崇祀的是“通远王”。
“后来的海神妈祖,在宋代其实还处于百神争鸣之中。”莆田学院副教授方芳说,彼时诸多地方神灵的名望不相上下。
入元之后,“显惠侯”“通远王”等地方神灵纷纷隐退,职能悉数为妈祖所替。有学者指出,“通远王”的信仰没有走出泉州,而妈祖的信仰在宋代就已传播远至山东,这跟宋代莆田人文发达、朝廷多政要有很大关系。方芳有篇论文《宋代莆田进士对妈祖信仰传播的推动》,持类似观点。
妈祖最后被奉为唯一海神,有多种内外原因。“妈祖庙的选址临海临河,这是妈祖胜出的决定性内在因素。”方芳说,其给予出航人祈福的便利性是其他地方神灵所欠缺的。
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白湖顺济庙,与湄洲妈祖祖庙、天津天后宫并称南宋三
大天妃宫。原庙址与现庙址都在木兰溪水道的古白湖港旁。在宋代,白湖港是个非常繁华的城内海港,莆田产的荔枝干、蔗糖多经此出口至日本、高丽。
宋代莆田的“显惠侯”昌盛一时,连泉州商户都来朝拜,其庙宇在古白湖港北十里许。就当今莆田的城市建设来看,方芳觉得这个位置还是偏僻了些。能在繁华的城内海港旁建庙,出海前祈福于这样一位有官方敕封资质的神灵,还有舍近求远的必要吗?
泉州“通远王”本是山神,“显圣”地域在永春、南安交界山区。“‘通远王’的庙宇多依山而建,即便是沿河沿海,远比妈祖庙少得多。”方芳说,因河流长度和流域面积,河神活动区域显然要广于山神,在百姓心中更具广泛知名度,何况“海神要比山神更懂得如何‘保护’出海人”。
妈祖庙选址上的启动原点,临水建庙,借水显灵,给予出航人祈福的便利,然后航行平安,最后回乡答谢……方芳认为,这个循环良性发展了,妈祖的信仰队伍也就逐渐壮大了。
最初的宣抚之旅
妈祖信仰始于宋代,真正走向全国与世界是在元代。与地方诸神争锋胜出,接下来的路相对好走,毕竟泉州一度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只要搭着泉州港的“顺风船”出巡,最后的荣光隐隐可现。可问题是,元朝统治者崇信喇嘛教,很少给民间神灵封号。
元代妈祖信仰因海运漕粮而兴,几成学界定论。马来西亚欧亚大学副校长王琛发见解不同,他注意到“元朝在至元十九年 (1282年) 开始海上漕运,事在妈祖受封‘天妃’之后”。
担任福建行省中书左丞期间,西域后裔蒲寿庚为妈祖请封,等到司礼部门辗转复议,三年后其长子蒲师文接任福建道市舶提举,再次题奏,朝廷才正式拟定敕封制文。此前,蒲师文曾以工部尚书、海外诸藩宣慰使身份,带队道通
各国、宣抚诸夷,唯有爪哇不服,被元朝兴师讨伐。
“妈祖初以‘泉州神女’受封,尊称上至‘天妃’,最初可能先是被元军供奉于海上宣抚之旅,关乎元代延续历朝经略南海的文治武功。”王琛发说,这表明尊神已被视为南海的保护神,凌驾于象征元朝势力南海诸藩的泉州港。
妈祖特有的包容性,使之在人们心目中神力无比强大,集众神于一体。“妈祖的包容性及中国海洋之神的群体性,和蒙古族的萨满教女神有一种精神契合。”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安巡等人认为,这是元朝蒙古族皇帝多次册封妈祖根本的文化原因,但这点鲜有人提及。
清代是妈祖信仰最为鼎盛的时期,“天上圣母”尊崇无以复加。同样地,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王申把主要的文化内因归结为“与满族萨满教女神崇拜产生了精神共鸣”。
从宋代由“夫人”而“妃”,到 《元史》 记载至元十五年 (1278年),忽必烈将妈祖升格为“天妃”。明太祖一度复奉为“灵惠夫人”,但在永乐七年 (1409年)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明成祖再赐“天妃”封号,至清康熙年间上升为“天后”。几百年来,历代皇帝对妈祖的册封达30多次,并列入国家祀典,最终树立妈祖作为唯一海神的至尊地位。
最终赢得话语权
以正统标尺来衡量,儒家内部看待妈祖存有分野。随着海事活动的减少和儒者重掌话语大权,反对朝廷祭祀妈祖的呼声越来越大。清代前期,赵翼、全祖望等学者秉承明代丘浚、方以智的做法,试图重释天妃名号。
全祖望提出“林氏生前固处子耳,而呼之曰妃、曰夫人、曰娘”等“三怪”论,乃至林默虽为救人不得已在外抛头露面,均受到严厉批判。
清廷对天妃的崇拜有增无减,面对国家祀典与儒家理念之间的冲突,该如
何调和?“帝国时期神明的正统性主要来自国家赐封,妈祖等正祀神明所具有的政治资源与文化权威,使之能顺利征服地方淫祀小神。”但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副教授谢贵文也指出,国家并非正统性的唯一来源,整个父系社会对女性洁净与贞节的观念,也赋予妈祖成神的正统性与典范性,使得地方精英乐于推动,普通信众愿意接受。
来自妈祖故乡的进士陈池养应时之需,写下 《林孝女事实》 一文。一望标题,即知其已直指妈祖是孝女,是儒家体系的一员。面对全祖望等人的指责,陈池养没有针锋相对地辩解,而是把文章的体裁自我归为事实类,只铺陈妈祖生平事迹,且将也可能只是传闻的事迹径称为不容置辩的“事实”。
其实宋代以来,早有文人儒士称妈祖“孝亲”,将之变身官家女,以至明朝人周瑛感慨:“予少时,读宋郡志,得绍熙初本,亦称妃如里中巫,及见延佑本称神女。今读志皆称都巡检愿女,渐失真矣。”
在陈池养笔下,剔除了传说中的巫鬼成分,最终完成了对妈祖纯孝女形象的打造。“将儒家群体的最典型特征赋予妈祖身上,将之拉入儒家体系,为朝廷,也为儒者自身祭祀和崇奉妈祖找到了理论依据。”来自莆田学院的陈丽婉、陈昉两位学者认为,妈祖信俗由此成了儒家孝悌思想的最佳载体,妈祖文化也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儒家对孝女身份的成功塑造,妈祖的很多庙宇在民国时期的社会改造中得以幸免。当时颁行 《神祠存废标准》,将民间庙宇分为“先哲类”“宗教类”“古神类”“淫祠类”,荣损攸关。莆田林氏家族紧急陈情,国民政府最终同意将各地妈祖宫庙改为“林孝女祠”,归为“先哲类”。
陈丽婉认为,正因妈祖是孝慈爱亲的典范,才有如今全球信众近3亿人,遍布33个国家和地区的盛况。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1-03文明志愿活动不能流于形式
- 2017-01-03让“以奖促管”为文明出行助力
- 2017-01-03共建志愿名城 共筑文明底色
- 2017-01-01陈锦民:不忘初心志愿奉献弘扬文明
- 2016-12-30深化文明创建活动 汇聚漳州发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