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赢得话语权
以正统标尺来衡量,儒家内部看待妈祖存有分野。随着海事活动的减少和儒者重掌话语大权,反对朝廷祭祀妈祖的呼声越来越大。清代前期,赵翼、全祖望等学者秉承明代丘浚、方以智的做法,试图重释天妃名号。
全祖望提出“林氏生前固处子耳,而呼之曰妃、曰夫人、曰娘”等“三怪”论,乃至林默虽为救人不得已在外抛头露面,均受到严厉批判。
清廷对天妃的崇拜有增无减,面对国家祀典与儒家理念之间的冲突,该如
何调和?“帝国时期神明的正统性主要来自国家赐封,妈祖等正祀神明所具有的政治资源与文化权威,使之能顺利征服地方淫祀小神。”但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副教授谢贵文也指出,国家并非正统性的唯一来源,整个父系社会对女性洁净与贞节的观念,也赋予妈祖成神的正统性与典范性,使得地方精英乐于推动,普通信众愿意接受。
来自妈祖故乡的进士陈池养应时之需,写下 《林孝女事实》 一文。一望标题,即知其已直指妈祖是孝女,是儒家体系的一员。面对全祖望等人的指责,陈池养没有针锋相对地辩解,而是把文章的体裁自我归为事实类,只铺陈妈祖生平事迹,且将也可能只是传闻的事迹径称为不容置辩的“事实”。
其实宋代以来,早有文人儒士称妈祖“孝亲”,将之变身官家女,以至明朝人周瑛感慨:“予少时,读宋郡志,得绍熙初本,亦称妃如里中巫,及见延佑本称神女。今读志皆称都巡检愿女,渐失真矣。”
在陈池养笔下,剔除了传说中的巫鬼成分,最终完成了对妈祖纯孝女形象的打造。“将儒家群体的最典型特征赋予妈祖身上,将之拉入儒家体系,为朝廷,也为儒者自身祭祀和崇奉妈祖找到了理论依据。”来自莆田学院的陈丽婉、陈昉两位学者认为,妈祖信俗由此成了儒家孝悌思想的最佳载体,妈祖文化也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儒家对孝女身份的成功塑造,妈祖的很多庙宇在民国时期的社会改造中得以幸免。当时颁行 《神祠存废标准》,将民间庙宇分为“先哲类”“宗教类”“古神类”“淫祠类”,荣损攸关。莆田林氏家族紧急陈情,国民政府最终同意将各地妈祖宫庙改为“林孝女祠”,归为“先哲类”。
陈丽婉认为,正因妈祖是孝慈爱亲的典范,才有如今全球信众近3亿人,遍布33个国家和地区的盛况。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1-03文明志愿活动不能流于形式
- 2017-01-03让“以奖促管”为文明出行助力
- 2017-01-03共建志愿名城 共筑文明底色
- 2017-01-01陈锦民:不忘初心志愿奉献弘扬文明
- 2016-12-30深化文明创建活动 汇聚漳州发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