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厦门城地图
▼十九世纪末的厦门岛
东南网1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萧春雷)厦门是一座急剧扩张的城市,近一个世纪尤甚。回到百年以前——1911年的清末,那时的厦门虽然名气很大,行政级别却属于最低的里,叫嘉禾里,差不多等于如今的乡,完整的说法应该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事实上,唐末的厦门就被称为嘉禾里。也就是说,在古代和近代,厦门作为乡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存在了一千多年。
最早开发者是谁
厦门的历史很短,有史以来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还叫“新城”。传说中最早的开发者为“南陈北薛”,明万历《泉州府志》称:“厦门人物,以南陈北薛为最古。”
“南陈北薛”到底是谁?按朱熹的说法,指的是陈黯(约805年—877年,南安人)和薛令之(福安人,福建第一位进士)。问题是两人生活的年代差了一百多年,不宜并举,于是又有人主张“北薛”乃薛令之的后裔薛沙。
从考古的证据看,厦门岛的最早开发者是唐中叶的陈僖。这是一个逃亡的故事。据1973年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记载,陈僖的先辈为颍川(今河南许昌一带)人,父亲曾任福建长乐县令,迁居福唐(今福清),后成为闽中豪族。当地长官密谋作乱,想拉陈僖入伙。陈僖吓坏了,命人暗中造船,带领全族300余人“宵遁于清源之南界,海之中洲,曰新城”。唐天宝年间,泉州改清源郡。清源南界的海中岛屿新城,即后来的厦门岛。
经过陈僖等移民近百年的开发,857年唐朝廷在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南安县。929年闽王设同安县,嘉禾里转隶同安县。嘉禾屿也因此成为厦门岛的乳名。
唐五代时期,嘉禾屿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岛。想象唐宋时期的嘉禾屿,应该是一片田园景观,鸡犬之声相闻,时光波澜不惊。宋元两代,有两件大事值得一提:一是宋元丰八年(1085年),岛上诞生第一个进士林斐;二是元至正年间,元朝在岛上设立嘉禾千户所。
筑城起于中左所
宋元时期,泉州港的海上贸易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与厦门无关。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泉州港废弃,接踵而至的是200多年的倭患和走私贸易。明人开始谈论海防了。作为漳泉海上门户,嘉禾屿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1387年,朱元璋请出老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巡视福建。在周德兴的方案里,晋江永宁卫负责厦门地区海防,不知为什么,他没有看中嘉禾屿,而是在杏林海岸的高浦设立一个守御千户所,并在九龙江口的浯屿设立水寨。
很快,福建都指挥使谢柱就将防线从海岸推进到海岛。1394年,谢柱移永宁卫中左守御千户所驻守嘉禾屿,统兵1204人;中左所在嘉禾屿南部的下门(后雅化为厦门)修建所城。这样,嘉禾屿在明代又添了两个新名字,一个叫中左所,一个叫厦门。
厦门建城后,浯屿水寨的军队不久移来中左所,又增设浯铜游兵,最后福建南路参将也移驻中左所。厦门岛重兵云集,逐渐成为泉漳地区明军的指挥中心。按明代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都要内迁,例如鼓浪屿、大嶝岛、小嶝岛就搬迁一空,但是作为军事重镇,厦门岛的居民免于内迁,还可以安心种田,出海是绝对禁止的。
明代东南沿海的最大威胁是倭乱。倭寇一度盘踞在厦门岛外的浯屿,同安县城更是连年被围,浯洲(金门)被攻破血洗。倭患最烈的时候,中左所的明军,但求自保而已。
两不管真空地带
清廷当年以海澄公诱降郑成功未遂,意兴阑珊。不久,郑军海澄守将黄梧叛降,向清军献城。清廷一高兴,居然把海澄公顺手封给了黄梧。比较一下,施琅平台,捞到一个靖海侯。后来,大名鼎鼎的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也不过封侯,比黄梧差远了。
黄梧诚惶诚恐,愈加努力为清廷卖命。他密上朝廷一篇十分歹毒的“平海五策”,其中两条即“杀郑芝龙”“挖郑氏祖坟”。后来,郑成功之子郑经反攻,57岁的黄梧急得背痈发作而死,黄家满门30余口被杀。
五策中头两条有关迁界禁海,危害最大。从山东到广东,数千公里的海岸线上,强迫所有居民后迁30里,这就是连绵五省、惨绝人寰的迁界令。
1663年,施琅等率清军攻打厦金二岛。先是郑经搞坚壁清野,接着清军大肆屠戮,厦门、金门成了两座空荡荡的无人岛。此后10多年里,这片两不管的真空地带,成了土匪、海盗和杀人越货的亡命之徒的巢穴。
1680年,清军收复厦金二岛。次年取消迁界令,百姓得以重返家园。厦门的历史,又要重新开始。
民居多半在城外
明军中左所建造的厦门城,坐落在嘉禾屿西南部一处高冈,很小。清初重建,厦门城拓展为“周六百丈”,也没大多少。很可惜,城墙已在上世纪20年代的市政建设中拆了。
今人对清代厦门城遗址进行实地勘测,结果如下:厦门古城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南北长436米,东西宽484米,实际周长为1450米,面积近15万平方米。如果以正常步行速度,你可以在20分钟内绕城一周。
清初迁界,明代的中左所城被完全夷平。1683年,施琅在明代旧址上重建城墙,略有拓展。福建水师提督府占据了最大最显要的位置,夸张一点,不妨将厦门城当成提督府的一道院墙。提督府在民国时期改为海军司令部,解放后新建工人文化宫,如今变成市公安局。
因为城太小,许多官署只好设在城外。海防同知署建在鸿山寺东侧,石浔司巡检司设在厦港碧山岩,台厦兵备道公馆设在沙坡尾,连兴泉永道署都不得已在北门城外魁星石下(今公园南路2号)屈就。一般书院、寺庙、商店、市场和民居,多半坐落在城外。
英国人麦高温于1863年来过厦门,但是评论不高:“厦门城是一座有城墙的三等城镇。比起大清帝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广州、苏州或杭州,它是一个很小而且无足轻重的地方。”城墙的防御能力显然有限。1841年英军攻占厦门港后,闽浙总督颜伯焘干脆弃城而逃。
厦门城的四个城门早已不存。新华路北侧的山丘上,残余着北门一截长约80米的石砌城墙,现已立碑保护。榕荫深深,残垣断壁,倒是发思古之幽情的好去处。
城小官多衙门大
清代的嘉禾里,岛上人口不多,主要集中于西南部的厦门城附近,最引人注目的是官衙公署很多。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衙门从漳州移驻厦门;1684年在厦门设闽海关,同年设台厦兵备道,管理台湾、厦门两地政务,后改台湾道;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驻厦门;1727年,兴泉道移驻厦门,后改名兴泉永道,辖兴化府、泉州府和永春州。
同安知县属于正七品官,如果来到辖区厦门岛,不得不面对一大群品级比他高得多的官僚。福建水师提督是从一品武官,统辖全省海防;兴泉永道台正四品,是泉州知府的顶头上司;正四品的台厦兵备道,正五品的海防同知,都惹不起。小小的知县前来辖区视察工作,自然享受不到夹道欢迎的待遇,反要屈身逐一登门拜访,所以同安知县很少踏足厦门,岛上的行政事务通常由海防同知管理。
清代的厦门,已成为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晚清开埠,又变成一个国际性口岸。一入民国,问题就来了。福建省准备召开临时议会,规定每个县推选议员一名。作为同安县属地,厦门只能与同安共推一名议员。于是,厦门各界联名致电福建都督孙道仁,“请饬临时议会,加入厦门区域议员,以符共和平等之旨”。
1912年4月,福建军政府政务院作出决议,以厦门、金门及附属各岛建思明县,配给一个议员名额。同年9月,福建省议会认为厦门乃通商巨埠,升县仍然委屈,决议将思明县升为思明府。短短5个月内,厦门由同安县的一个里,升格为思明县,再升格为思明府,一举补回了数百年的历史欠账。
康熙年的福厦线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有位名叫郁永河的浙江人去台湾,回头写了本名叫《裨海纪游》的书,详细记述他的行程。如果对厦门古代的交通状态有兴趣,不妨了解一下他是如何从福州来到厦门的。
郁永河于旧历一月二十四日从福州出发,在驿路上奔波6天抵达泉州;二月一日出泉州,在沙溪村过夜。沙溪今属翔安区内厝镇,过去通往厦门的铺路与通往同安、漳州的驿路在此分道;二月二日上午行40里路,来到海边的刘五店,登舟渡海。不巧遇上风浪,“浪入舟中,衣冠尽湿”。他在厦门岛的五通渡下船时,太阳已经落山;又赶了30里夜路横贯厦门岛,最后到达市区的水仙宫时,已是深夜。
清朝在福建沿海建有一条驿路,又称官马大道,从福州府出发,贯通兴化、泉州、同安、漳州等府县,沿途设有驿站。但厦门没有驿路,只有等级较低的铺路,沿途设铺站,每铺设司兵2人。厦门铺路的起点在鹭江边的和凤宫附近,称和凤铺(位于今和凤街)。和凤铺为海路与陆路的枢纽,上接内陆来岛的铺递,下将官府公文交船户带往台湾、澎湖传递。
郁永河所走的路线,是清代厦门出岛的主要铺路。清代台湾府官员赴任,基本上都走这条路,从福州经泉州来厦,再从水仙宫码头渡海去台湾。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2-26义诊家规六十载 仁心仁术传家风 ——记全国文明家庭施增英家庭
- 2016-12-26永安市抓宣传 推进好人建设 树立文明风尚
- 2016-12-26永安市抓宣传 推进好人建设 树立文明风尚
- 2016-12-26连江文明办联合相关单位精准扶贫困难户
- 2016-12-26连江文明办联合相关单位精准扶贫困难户
- 2016-12-26新罗区委文明办深入开展“两学一做”第三专题学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