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意味着隐私的终结。购物平台知道你每天买什么,社交软件知道你每天说什么,打车应用知道你每天去哪里……透明、开放,互联网在连接一切的同时,也把公民隐私暴露在阳光下。近日“700元购买全套身份信息”的新闻,再度印证了上述判断,令人震惊。公安部回应称将对此展开调查,但同时也表示,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2月14日人民网)
在信息化时代,个人作息已经不算是什么秘密,随便通过大数据分析就能掌握一个人全套信息已经不是难事。但是,如果个人信息被泄露并被坏人利用,成为犯罪分子的一种作案工具,对公民人身财产造成侵害,那就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一个人没有了隐私,也就等于大白于天下,没有了个人的私人空间。可实际上,现在却是一天都离不开互联网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助手。
信息技术发展越快,各种技术漏洞也就越大,如果不及时堵住系统漏洞,只会让黑客入侵更容易。而据相关数据显示,诸多互联网企业对系统漏洞的修复能力并不重视,整体修复率不足10%。这种结果,就是给黑客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使公民个人信息成为一些人想卖就卖的商品交易。因此,要确保公民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互联网企业首当其冲的是要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组织技术攻关,掌握核心技术,切实堵住各种系统漏洞,不能让公民的信息可以来去自如,成为一些人可以随手可得的商品。
作为负责互联网监管的国家职能部门都应当负起各有自的责任,通过联查联管联控的方式,对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实施有效的打击,尤其是要组织更加严密的监管手段,对贩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实施严厉的打击行动,决不能让公民个人信息买卖有生存的空间。作为每名公民要讲,要培养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不能随意在不明网站注册账号中透露个人的信息,起码是不因为个人操作不当而造成信息被黑客随意获取。另外,当个人安全信息遭遇侵害时,应当挺身而出,拿起法律的武器,坚定与此类现象作斗争,决不能让信息泄露的行为任意作恶。
所以说,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应当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保护伞。具体而言,政府部门要当起表率作用,把保护公民信息当作职业操守,要加强监管和打击,从源头上遏制缺口。互联网企业要负起社会责任,坚决堵住信息泄露的漏洞,不让个人信息可以随意提取。公民个人加强信息保护的防范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唯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护。(林志干)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