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源于细节,却无大小。积善成德,以善养德,贵在日积月累。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我区不断涌现出不少“平民”英雄,他们并没有惊人壮举,却依旧让人肃然起敬。他们一点一滴的小小善举,却让文明的涓涓细流凝聚成汪洋大海。
善行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今年10月,平潭综合实验区首家慈善超市开业,成为汇集社会捐助、帮扶困难群众和提供志愿服务的基层公益慈善综合服务平台。超市化身成爱心传递的桥梁,设立爱心捐赠箱、爱心服务台、慈善物品专区,接收外界的爱心捐赠,并转赠给需要的低保、困难户。目前,第二家慈善超市正在筹备中,如果业态发展良好,慈善超市的模式将推行到每个社区当中。
不因善小而不为,人人都是文明的缔造者。他们都是不知名的“小人物”,热心为善,却不与人言。83岁老人陈徽凤早年离乡,虽长年定居上海,却始终心系家乡。自2009年起,老人便默默资助平潭贫困学子30多人,累积达40余万。老人平日生活朴素,对帮扶优秀的寒门学子却从未吝啬。已退休9年的区人民法院原副院长蔡春梅,一刻也不闲着,每年都坚持给平潭籍大学生上思想课,教他们学做合格大学生,发挥余热继续造福社会。练就一身好水性的龙山村村民黄武林,发起成立了“龙凤头民间海上党员无偿救护队”,每日守护着一方沙滩安全,救援队伍还在不断壮大……
凡人善举,方能彰显文明城市的品质。如今,善行的种子正在平潭建设文明城市的步伐中悄然播种,并在不断生根发芽。期待在未来某一天,它们能长成文明的参天大树,向社会传递文明芬芳,让人人能共享文明硕果。
爱心捐赠
首家慈善超市开张
化超市为爱心桥梁
光从外观而言,位于翠园北路的联合信家慈善超市就有些与众不同。超市的外墙上,没有任何的产品宣传广告,取而代之的是慈善公益倡议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和“传递爱心传递温暖”的宣传壁画。
市民往慈善超市的募捐箱内捐款
今年10月末,我区首家慈善超市联合信家正式开业。它以社会公众自愿无偿的社会捐助为基础,借助超市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帮助。仅在开业当天,就向我区1580位低保户、五保户和困难户发放大米3160包、大豆油3180瓶、抽纸1580袋,合计总价值人民币16万元。目前,这家慈善超市已作为向低保户和低收入家庭免费发放和低价销售社会捐赠品的救助点。
走进慈善超市,入口处便是爱心服务台。这里配备了专职爱心服务员,负责接收企业与个人的物品捐赠。义工也可到此进行登记,与超市员工共同组建“爱心义工服务队”,送爱心进社区。此外,针对不便出门的残疾困难群众,超市还配备了爱心送货车,提供免费送货上门及医疗等增值服务。不仅是潭城镇居民可享受到这服务,平原镇、敖东镇、中楼乡、苏澳镇的联合信家超市均可实现就近配送。
在超市服务大厅内,还设置了两个爱心捐赠箱。市民在购物之余,可以进行爱心捐献。这些爱心款项最终将由民政部门进行督查和清点,发放给困难群众。在超市内部,还专门开辟了慈善物品专区,陈列着民政部门提供的社会捐赠衣物,供低保、困难户免费领用。目前,3000件崭新的衣物已被领取走1500件。
下一阶段,慈善超市将联合区社会事业局民政处为残疾人、低保户、环卫工等困难群众发放可充值的爱心购物卡,凭卡可享受百货9折、生鲜9.5折的优惠。同时,超市还将定期向民政部门提供免费爱心提货卡,发放给低保困难群众。
“慈善超市商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5%到10%,整体低价销售。”联合信家鑫鑫超市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平说,等到超市整体运营稳定并微有薄利后,将抽出部分业绩作为爱心基金,并在超市购物小票上有所体现。这也意味着,每位来慈善超市的顾客,都能成为爱心的捐赠者。林平表示,目前第二家慈善超市正在筹备中,如果业态发展良好,慈善超市的模式将推行到每个社区当中。“奉献爱心不论大小,其实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林平说,我们希望通过慈善超市的模式,让爱心慈善深入每家每户,让慈善公益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资助学子
83岁平潭老教授不忘根
资助家乡30名贫困学子
83岁老人陈徽凤,自1948年就离岛求学,多年来长居上海。然而,这位高龄老人始终心系家乡,多年来他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2009年至今,他默默资助家乡贫困学子约30余人,资助资金达40余万元,但他却从未留名。老人家说,“我做的都是我认为应该做的,也是我能够帮得上的,这让我感觉安心踏实。”
事实上,陈徽凤并非富人。这些助学资金,都是陈徽凤多年来节省攒下的,包括退休金和孩子们孝顺老人的生活费。而陈徽凤本人,至今仍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一件衣裳能穿好几年,而出行仍选择乘坐火车。
陈徽凤在苏澳农村长大,父母务农,兄弟姐妹5人,他自小就开始跟着父母参加农业劳动。陈徽凤自幼爱好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在劳动之余,总要加班加点用功读书。“我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善窘迫的家庭环境。”陈徽凤说。
就这样,陈徽凤离开平潭去福州就学,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期间,陈徽凤经历学校合并、停办、下放、复办等一系列的跌宕起伏,最终成为福建农林大学的一名教授。曲折复杂的求学之路和人生体验,使陈徽凤更珍视求学的机会,这也是他多年来坚持资助优秀贫困学子的主要原因。
虽然离乡多年,但陈徽凤每年都会回平潭至少一次。即使到了83岁高龄,回乡探亲的既定旅程却从未改变。“他每年回来,都要向我们打听平潭有没有贫困优秀学子因为学费问题而发愁的,一年都要捐5万元左右,资助8至10位寒门学子。”同村好友陈徽雄说,今年11月底回来,一听说闽南师范大学平潭籍学生陈欣因为突发大病,急需医药费,他立马资助1万元,解决了这个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
除了热心家乡事业外,陈徽凤还曾在福建农林大学设立“陈徽凤助教奖助学奖学金基金”100万元;出资6.5万元建大学掷球场;2008年汶川地震捐赠2.5万元……诸如此类的爱心捐助还有许多。“工作退休了,但思想不能退休,公益之心更不能退休。”陈徽凤说。
发挥余热
退休9年一刻不闲
每年给大学生上思想课
很多人退休后,开始学习书法,或钻研茶艺。可市民蔡春梅却说不,退休9年,他每年都坚持给平潭籍大学生上思想课,教他们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守法,如何培养正直的人格,学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蔡春梅原是区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退休后的他,一刻也不闲着,总想发挥余热,帮助大学生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各种不实的外表影响,思想只要扶得正,人格就能有根基。健康的思想,对造福社会非常关键。”蔡春梅说。
“其实我没做什么,就算做了,也是很小的事,也不是我一个人做的,很多人都有参与。”蔡春梅说,每年8月,都会有200名左右的学生聚集在教师进修学校,听他授业解惑。课后,很多学生还会单独再找他聊一聊,向他倾诉烦恼,或寻求思想引导。
林珍珍就读法学专业。在蔡春梅的课堂上,他习惯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们分享一下生活近况和学习情况。这样做,是为帮助更好地了解和开导大学生。林珍珍最不惑的是专业的前景,她已经是大三的学生,对于未来却还没有详细计划。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带她到这个课堂来,她就爱上了这种既沙龙又课堂的地方。
在蔡春梅的影响下,珍珍决定好好看书,准备向律师资格考试进攻。“蔡爷爷很睿智,能一语道破我的迷茫,这种思想课应该要推广起来。”林珍珍说。
现如今,上他思想课的学生群体也从最初的大学生,慢慢演变到有了研究生的加入,其中不乏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他们都把蔡春梅的课当作暑期必备。一名福州大学的学生说,他第一次听完后,就觉得正能量满满,特别是对于刚上大学的学生来说,需要正确的引导。
义务救护
民间成立海上救援队
守护一方海滩安全
凛冬的海边总是格外寒冷。但在龙凤头海滩上,仍有一群人坚持每日轮岗巡逻,以防有游客不慎落水。这支队伍,便是由市民黄武林提议成立的坛南湾海上党员志愿者义务救护服务驿站。他们常年在坛南湾和龙凤头区域进行海上义务救护,已救护落水遇险游客近百人。
救护队在岸上利用工具车用望远镜观察海上情况
黄武林是龙山村的一位村民,从小练就一身好水性。和许多村民一样,他也在龙凤头海滨浴场开了一家店铺。随着平潭的不断开放,龙凤头海滨浴场游客渐多。但由于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海上救护装备严重缺乏,特别是许多游客不熟悉海水潮汐规律和海情变化,导致不慎落水遇困情况屡有发生。一旦有游客不慎落水被困,黄武林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救护现场。至今,他已经先后救起落水遇险人员达30余人。
于是,在黄武林的提议下,“龙凤头民间海上党员无偿救护队”应运而生。今年,他们在龙凤头沙滩海域成立了海上党员志愿者义务救护服务驿站,黄武林担任驿站站长。
仅今年,他们就成功救起溺水和被困人员20名。时至今日,这支队伍已发展壮大为19名经过严格专业救护技能培训的队员,每日8:00至19:00轮岗巡逻值班,确保游客安全和景区的稳定。此外,黄武林还成立了爱心广播室,今年通过广播室成功寻人达176人。
今年国庆期间,5名游客在龙凤头海滨浴场游玩时,因不懂潮汐规律,在退潮时离开安全游玩区域,不慎被困海域北面的雷劈石。由于雷劈石是个无人岛,岛边礁石众多,一时救援队的摩托艇难以靠近。发现小岛南面有个窝口后,救援队便迅速停好摩托艇,上岛为被困人员穿上救生衣,再一个个将他们用摩托艇送回陆上安全区域。海上水流湍急,加上底下的礁石,第四名被困人员不慎滑入水中。幸得救援队及时下水救援,最终被困人员都安全上了岸。
对于这支救援队来说,每一次救援都是一次生命考验。“海上救援没有不怕的,成立海上无偿党员救援队党支部后,让我们更有战斗力,我们会继续下去,用我们的肩膀守护这片海域安全。”黄武林说。(平潭时报记者翁恺悦 陈云花 何燕 念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