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3月,林庚白与林北丽在上海订婚仪式上留影。
东南网12月19日讯(福建日报林怡 )
林庚白(1897年-1941年),福州螺洲洲尾人。红尘滚滚,已然将这个民国奇人碾压得悄无声息。即便家乡人,如果不走进洲尾村林氏祠堂,不看墙上悬挂的林庚白影像,大约也已经把他忘得干干净净了。
林庚白一生虽然短暂,但作为同盟会少壮领袖之一,他热情投身于中国革命。作为国民党左派,他较早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与之交往共事者尽是近代中国党政军、文教、新闻界的领军人物,他自道“身是中华废兴史”并非虚言。
自古英雄出少年
林庚白,原名学衡,字浚南,后更名庚白,又自称众难、忏慧。四五岁间,父母相继病故,随嫡堂伯父生活。早慧的林庚白,六七岁能诗,有“神童”之誉。
领袖福州文坛的耆老谢章铤(1820年-1903年)曾特地买了好些礼物,专门派人到洲尾村,邀“神童”到城里与他见面。不巧的是,当时“神童”正在生病,待病好后第一次进福州城,84岁高龄的谢老名士仙逝了。“神童”把缘悭一面的遗憾写入《四哀诗》,所谓“病起寝门悭一面,春风无复侍河中”,说的就是这件事。
1904年,因伯父候补河南,随迁河南读书。1908年,林庚白虚报年龄18岁,就读天津北洋客籍学堂。1909年,天津中学以上的学校联合召集北洋学生会,发动反日请愿,一连三次选举,结果都是实际年龄只有13岁的林庚白被推选为学生总代表。他投入领导反日学运,锋芒毕露,自然被学校当局开除出校,只好继续虚报年龄,以第一名考入京师大学堂。
在京师大学堂,他与梁漱溟同宿舍,结交孙炳文、张竞生等激进排满的同学。1910年,林庚白与赵铁桥、汪精卫等订交,由此加入中国同盟会。在京期间,他一方面投入革命,一方面与陈衍、郑孝胥等在京的清末大佬名士往来,也与同学梁鸿志、黄浚、胡先骕、汪辟疆等酬唱,“天天结诗社,敲诗钟”,“居然像煞‘小名士’”。
1911年,林庚白15岁。武昌起义后,他与汪精卫、梁漱溟、孙炳文等创设京津同盟会于天津。1912年,与柳亚子订交,成了“南社”健将。同年,林庚白跑回福州想竞选议员,因福建选举只能出众议员一名,乳臭未干却又风头正健的他,人气自然不如年长的林森。
托命学咒袁世凯
在家乡落选众议员后,林庚白到上海与陈子范、陈铭枢、林森等人秘密组织“铁血铲除团”(即“黄花碧血社”),从事暗杀北洋官僚和变节的军阀党人。1913年,在上海与同盟会的吕志伊、邵元冲、褚民谊等人主办《民国新闻》,后又到北京与国民党人汤漪共同主持《民国报》,撰写时政论文,其中《辟日人有贺长雄关于宪法》一文享誉当时,与稍后出版的《急救集》一起得到梁启超的激赏。
梁启超尽管当时支持袁世凯,但读了林庚白的文章后亲笔致函,对其文采见识“推崇甚至”,有“捧读大著,五体投地”之誉。国民党因其才行,力推他为众议院议员,兼任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长。
“二次革命”爆发后,因袁世凯仇视党人,林庚白以研究命理“韬光养晦”,著《人鉴》一书。1914年,林庚白年满18岁时回到福州,在胞姐主持下,于中秋节和胞姐的小姑许今心结婚。为了养家糊口,他既做官教书,又研究命学。
1915年袁世凯复辟,林庚白托命学预测袁即将暴卒,以此表达反袁情绪并鼓动反袁的民气。袁世凯果然不久暴亡,这使他在江湖上声名鹊起,许多名流上门请他“算命”,据说屡有奇验。对此,林庚白在1932年11月所作自传中坦言:“这本是偶然的,但中国人为侥幸心所支配,更因历来的封建政治,都以命数为愚民之具,同时在家族制度的社会,也有很多利用着命数之处,所以‘玄之又玄’的命数,不期然而然的,普遍了整个中国的人们潜在的意识中,我就不得不倒霉,而被认作‘预言家’,虽则我并不以此为职业。”
纵横捭阖南北间
从1913年起,林庚白开始任教于北平的中国大学并兼任俄文专修馆法学教授,后者就是瞿秋白于1917年秋季入学之所,并在此成长为中共领袖人物。
1917年6月,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失败,段祺瑞再次解散国会。8月,林庚白(兼任众议院秘书长)带他的四哥林炎南携国会印章、中枢机密文件以及巨款等逃离北京,秘密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护法,出任广州非常国会秘书长,后因与议长吴景濂意见不合而离职回到上海。
1918年,林庚白应章士钊邀请再到广州,替护法政府草拟的《零陵起义周年纪念的通电》传诵一时。又受陈炯明邀请到漳州推动革命。这年冬天,到上海参加唐绍仪等人主持的南北和平会议,建议孙中山联滇倒桂。后因孙中山辞职,林庚白也失去了革命热情,回到上海闭门读书,研究中国古诗,并开始研读马恩著作,潜心探讨社会主义。
1919年,林庚白受孙中山之命,赴北京与段祺瑞的北方议和代表王揖堂谈判,打算联滇联段。这年冬天,唐继尧电邀林庚白到云南,策划夺了李根源的兵权,援助李烈钧脱险,并游说海军与滇军、粤军联为一体支持孙中山。
1920年,林庚白多次奔波在杭州、福州之间,说服军阀卢永祥、李厚基以武力支援国民党左派,援助陈炯明讨桂并获得大捷,以助孙中山重组军政府。这段时间,北洋军阀内部矛盾白热化,林庚白又往返于杭州、北京、奉天之间,做起了“纵横捭阖”的策士。
1923年,从上海移家北京。1924年,出任铁路局长及铁路会办等职。在北京,他公开同情社会主义,主张利用军事势力推动革命。他创办《复报》,撰文攻击反动军阀,却又想用军阀之力促成革命。后来在自传中,他反思这种“政客意识”“实在太错误”。
1926年,北伐军攻下武汉,林庚白奔波于南昌、汉口、郑州、信阳、石家庄等地,成功动员一些旧军阀的军队归附国民革命军。1927年,武汉革命潮流高涨,国共合作一度进入蜜月期,这时林庚白却离开了汉口,跑到上海闭门读书一整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聘林庚白为外交部顾问和南京市政府参事,因此又迁居南京。1931年3月,他辞去南京市政府参事职,但还是为吴铁城起草了《警监组织法》。
一树梨花压海棠
在一次宴席上,林庚白结识了铁道部女职员张璧,由此苦恋三四年,并在1931年与妻子许今心离婚,将家产、儿女悉归女方。他离婚后,张璧以各种理由拒绝结婚,并在1932年10月与他彻底分手。从小以“超人”自诩,林庚白不意竟在充满“革命激情”的自由恋爱上大吃苦头,为“求一平凡的人而不可得”,因而备受打击,此后孤身数年,自号“摩登和尚”“孑楼主人”以自嘲。
1932年初,移居上海。由于“九一八”事变,林庚白于4月北上洛阳,出席国难会议,力主军事抵抗日本侵略。这一年,他在上海持志大学演讲他的文艺观,为《晨报》撰写连载的《孑楼随笔》,应章衣萍之邀撰写《林庚白自传》。
1933年至1936年,林庚白主要在上海从事文艺著述,与柳亚子、谢冰莹、郁达夫、丁玲等文人名士交往密切,编校了《庚白诗词集》,撰写了《孑楼诗词话》《庚甲散记》,还创办了《长风》半月刊。
1935年冬,20岁的林北丽(1916年-2006年)从报刊上读到林庚白的诗作,因此倾倒于这位父执的文采识见,心生爱慕。林北丽是林徽因的堂妹,其父林景行(字寒碧)与林长民是亲叔伯兄弟,俱为林庚白的老友。
林北丽出生18天,父亲死于车祸,由母亲徐蕴华抚养成人。林寒碧去世后,林庚白未曾见过林北丽,直到1936年冬,经友人介绍,林庚白和比自己小20岁的林北丽相识、相恋。林北丽豪爽擅诗,从此成为林庚白生命中的最爱。
两人琴瑟和鸣。有一次,林庚白在车上邂逅前恋人张璧,还将此事告知北丽。林北丽寄诗戏谑:“劳燕分飞岁月遐,其人如玉又同车。前尘枨触应知悔,底事无情负丽华。”林庚白回诗《北丽以余同车遇旧雨有诗相调赋答》:“含酸梅子尺书旁,岂有衣香惹倩郎。负我负人评汝判,东风吹絮本相妨。”以明心迹,并调侃北丽诗有“含酸”醋意。
才如江海命如丝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府发出全面抗战动员令,林庚白立即迁居南京,以示与当局同进退、共患难。8月,他与林北丽在战火中结婚,并在南京沦陷前夕,携夫人随政府西迁。
1938年4月到重庆。在西迁途中,他与左翼文人田汉、赵丹夫妇、王昆仑、欧阳予倩等结下友谊。1938年12月,汪精卫等人出走附逆,林庚白震惊之余,写下五言诗《三逆诗评》,痛斥汪精卫、梁鸿志和郑孝胥,以示割袍断义。在重庆期间,林庚白与王明、林伯渠、毛泽东等有诗文交往,力促国共合作保持良好态势。
蒋介石对林庚白这样“左倾”的国民党元老并不倚重,让他“赋闲”在重庆。恰好这时有新加坡侨商愿意资助林庚白到香港创办报纸,动员抗战,林庚白自视“身是中华兴废史”,也想借此机会到香港撰著他从小投身于其间的民国革命史,并筹组中国诗人协会,“替中国诗、史两途开一新壁垒”。
1941年12月1日,林庚白乘峨眉号飞机离开重庆抵达香港,与彭泽民、廖承志、梁漱溟、柳亚子等会面商谈。日军在12月8日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林庚白在战火中迁居九龙巴利道月仙楼友人家。因误以为他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实为立法委员),19日,日寇宪兵乱枪射击林庚白于月仙楼附近天文台道大街上。林庚白多处受伤,当即身亡,年仅45岁。同时负伤的林北丽被救入医院得以脱险。
1943年4月,林北丽历尽艰辛,辗转回到桂林。在桂林的文化名流300余人为林庚白举行追悼会,国民党左中右各派和中国共产党都派代表参加。
剩有诗笔忆故乡
一生推崇杜甫,却因自许“论今古之诗,当推余第一,杜甫第二,(郑)孝胥不足道矣”而被目为“诗狂”。其实,所谓“胜于杜甫”,林庚白主要是指自己所作诗文所处的时代处境,远比杜甫丰富和矛盾得多。除诗文创作外,林庚白还留下相当多的政论文,林北丽将大部分手稿保存到上世纪80年代,后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在柳亚子的长公子柳无忌资助下,由周永珍女士编辑整理,结集出版为《丽白楼遗集》上下二卷。
林庚白少小离家,1912年至1920年间为革命和结婚等公私事曾多次回到福州。1921年起至1941年殉国,20年间再未回到福州,他对故乡山水的记忆永远留在他的诗笔中。
1912年林庚白回福州谋议员不得,但留下了吟咏鼓山和乌山的诗。1938年,他在重庆艰苦的抗战岁月中,有诗《忆螺江故居》:“三十年前江水声,松风山翠满檐楹。摊书忽忆儿时味,席地偏宜夏夜晴。不解思乡只念往,徐看破敌与休兵。童心未共尘劳尽,可贵人生是此情。”
虽与林长民政见不一,但这无妨他对林长民横死于东北怀着深深的痛惋。1928年,他题诗《过李相府内务部旧址,有怀宗孟》四首,不仅写出了对林长民、林寒碧兄弟的深情厚谊,且对“美而能文”的林徽因寄托了“蔡琰真家学”的厚望。
1941年4月21日,福州第一次沦陷。远在重庆的林庚白挂念家乡,于6月3日有诗《次和演公丈闻福州陷贼韵》:“岂独中原见朔风,天涯等是转蓬中。故乡寇逼终无倖,乱国兵连已两穷。袭远群酋方越货,持盈异族尚弯弓。诗翁莫漫多嗟叹,从古图存要自雄。”
这是他为记忆中的故乡留下的最后一篇诗作,依然以其一贯豪迈的诗笔,寄望家乡父老“图存要自雄”。(作者为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2-19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重要讲话内容摘编
- 2016-12-19游文晃家庭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分享会在厦召开
- 2016-12-19永安市老年志愿服务队文明奉献传递正能量
- 2016-12-19永安市老年志愿服务队文明奉献传递正能量
- 2016-12-19鼓楼区组织机关干部开展“文明出行 绿色交通”活动
- 2016-12-19鼓楼区组织机关干部开展“文明出行 绿色交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