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动手共筑生态之城,绽放“生态之花”
为了提升生态指数,县委、县政府从单纯河道流域治理、矿山水土流失治理、乡村环境治理、逐步转向河道生态亮点、生态古朴文化、美丽乡村转变。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先后推出的“河长制”、生态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等举措均为全省首创,并在生态茶园改造、小流域治理、绿化提升工程等方面依次推进、持续发力。根据各治理点地质条件、水源供给、土壤成分等情况,因情施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将生物、工程等措施有机结合,探索出矿山水土流失治理的“五园”模式。“五园”包括家园、公园、田园、工业园、物流园在内多类园区。银顶格闭坑矿区原属露采铁矿区,植被破坏严重,鑫鹭峰公司通过填埋、平整、种植草木,将其改造成集“采选—冶炼—铸造”于一体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实现了以利用代替治理的初衷。建设镇贵竹林废弃矿区因离镇区较近,通过建设观光栈道等设施改造成为生态休闲公园,成了周边村民休闲好去处。太华镇山贵崎矿区由于前期开采较不规范,矿山排矸弃渣没有进行合理设计,造成一定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已平整出矿山广场4000多平方米,实现绿化面积600多亩,在矿区建设的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大楼现已成为工人们的美丽家园……在治理中,大田还坚持“景治结合”原则,修建排水系统,减少水土流失;并在平台上回填客土,栽植乔木固土绿化;注重保护原有植被,增加各类林木种植,高低搭配,景致协调,以达到绿化与美化兼容之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大田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一减一增、一转一变”。“一减”是指流失减少。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5.32亿元,2015年年底的卫星遥感数据显示,全县水土流失率下降为10.53%,下降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增”是指青山增绿。4年来,全县完成造林绿化16.02万亩,封育治理12.1万亩,矿山植被恢复1.72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1%,林木蓄积量增加到1200多万立方米,被授予“省级生态县”称号。“一转”是指产业转优。目前,大田已建成千亩以上茶园观光旅游基地5个,培育了一批“两茶一硒”特色产业基地;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集聚延伸,威斯特环保院士工作站成功研发制造出全国首台土壤修复一体机,并实现本地化生产,带动全县矿山机械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一变”是指城乡变美。沿河栈道、城市健身绿道等一批“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出蓝玉、内洋、济中等一批美丽乡村,实现了水土流失治理从“乡”到“城”、由“治”而“建”的全面升级。城乡处处绿意浓浓,40万大田百姓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绿色。(大田县委文明办供稿)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2-14让“文明闽侯”持续文明
- 2016-12-14晋江青阳街道:22名中小学生宣讲“青阳城韵 文明有礼”
- 2016-12-14三等奖:文明出行之安全驾驶篇
- 2016-12-14三等奖:文明出行之日历系列
- 2016-12-14三等奖:公益文明大字报
- 2016-12-14三等奖:文明没有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