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厦门非遗民俗丰富多彩 保护传承成为一项课题
海沧油炬走境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陈冬本组图/市非遗保护中心)上周来厦的外地游客邱阿姨,恰好遇上了同安吕厝华藏庵“送王船”活动,盛大的巡游仪式令她感到震撼,“这样大规模的传统民俗活动,现在北方已很少有了。”
“送王船”是厦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已着手与马来西亚共同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如果申报成功,它将成为厦门首个世界级非遗项目。
其实,“送王船”只是厦门众多非遗民俗类的其中一个项目。厦门疍民习俗、海沧蜈蚣阁、春仔花习俗、大使公信俗……说起这些闽南民俗,老一辈的厦门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但很多年轻人却不了解,而这些民俗文化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正是需要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闽南文化遗产。
闽南民俗是非遗大项 搭建平台促保护传承
闽南民俗,是世代相传在闽南民间的生活习俗。在厦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民俗文化是一个大项。这可以从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的一组数据得到佐证:厦门现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名录64项,民俗文化就占有20项,区级民俗类名录则有6项。相关人员介绍说:“现在,有政府、学界和民众三只‘大手’共同构成‘保护伞’,在它们搭建的平台上,已列入非遗的民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闽南民俗文化具体的生存、生态空间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出现这样的问题——保护和传承的有时仅是其外在形式,时常还会引来质疑,认为传统民俗是腐朽、没落的文化,其中的“糟粕”(即封建迷信)影响了社会进步。
这样的现象,让坚守闽南传统民俗文化的群体,尤其是老年人感到尴尬。他们不止一次地提出,传统文化包括民俗,在现代社会里都是弱势文化,再不加以保护和传承,它就会消失,就有可能导致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对话被无形地“切断”。
责任编辑:康金山 |
相关新闻
- 2016-09-20八项规定出台近4年 近七成受访者感觉社会风气有明显改善
- 2016-09-20八项规定出台近4年 近七成受访者感觉社会风气有明显改善
- 2015-09-18福建省纪委通报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 2015-04-02福建省通报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
- 2015-04-01漳州近期查处4起违规发放补贴违反八项规定行为
- 2015-03-25福建省纪委通报2起违反八项规定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