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11月21日讯(记者 包书平 原浩文/图)“红纱笼灯过斜桥,复观晕飞插斗杓。人在画楼犹未睡,满堤明月五更潮。”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福州知州曾巩《夜过利涉门》的一首诗,说的正是当时福州繁华的安泰河。
在福州这个亲水之州,城区河网密布,缀以河、浦、洲、港(码头)的地名多得数不清。那时的人来福州走的是水路,而当时城市商贸中心的安泰河边,必经之路的当年盛况如今成为记忆。应该说,安泰河是妖娆美丽的,它既有“秦淮”风韵,还貌似“苏杭水乡”,更有“东方威尼斯”情调。但从上世纪60年代起,安泰河河道变得晦暗,各种污水都汇集在河中,河床逐渐淤塞,不通舟楫。对安泰河进行综合治理也成为了周围居民乃至市民的一个愿望。
从上世纪末起,福州陆续对福州内河进行整治,通过截污、清淤、引闽江水补水、自来水补水等措施,改善水质,并结合驳岸修葺、景观建设、旧区改造等工程,使城区内河兼具景观、文化、防洪排涝等功能。2011年,安泰河刚整治完时,河水清澈,锦鲤畅游,让市民惊叹不已。但安泰河附近都是老旧城区,地下排污管网比较老旧,因雨污分流不彻底,只要连续下雨,河水就会受污染。
在记忆的乡愁成为维系地方文化和集体情感的如今,“山水宜居宜业城市”成为一方主政者的治理理念,本网“跟着船工走内河,讲老福州的内河新事”专题报道记者,跟随一条清理河道的小船入了境,往昔岁月、光影、树荫、碧清的河水构成一组时代组图,就用真实的画面去拍这安泰河和城市的追求。
民间佳话传颂 榕版“小秦淮河” 风韵彰显
日前,记者在澳门桥向西50米左右的岸阶登上了护河员的小船,在水上重温了这条内河的前世今生。
安泰河,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中心,穿过福州主城区,是市区东西走向的一条主要内河。它东起德政桥南侧,与琼东河交汇,向西过澳门桥后北折,沿通湖路蜿蜒北向,在观音桥附近与文藻河交汇转西行,经西关水闸与白马河汇合,全长约2.52公里,平均宽度9米,水深约80厘米。
船工老马是湖南人,名叫马水清,名字似乎与护河员有着巧妙的缘分。而他1996年开始就在福州内河工作了。
整条安泰河贯穿南街、安泰、东街3个街道,分3个河段由3家公司负责。老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澳门桥到通湖路桥河段的河面保洁。
从古代穿越到现代 静静流淌
一条清理河道的小船入镜,与光影、树荫与碧清的河水组成了美丽的画面。熠熠阳光下,清清河水中,条石清晰可见,鱼儿成群结队,沿岸亭台楼阁,尤其是在澳门桥至通湖路桥河段,两岸的花木把安泰河装点得美丽多姿。
榕树的根须在水中洗涤,在阳光的照射下充满生机。
从古代穿越到现在,这条河在历史的时光里,丰腴清瘦变化着;两岸近20座古桥弓着背,默默承载了多少历史的脚步。
据悉,汉代至西晋,安泰河所在位置还是一片古泻海,直到唐朝,安泰河两岸的土地才形成。天复元年(901年),闽王王审知于子城外环筑罗城,安泰河成为“罗城大壕”的一部分。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复建南北夹城,安泰河成为内河。宋初,安泰河是福州主要的码头所在。宋以后,继续受退海的影响,江中沙洲大量出现,安泰河日渐淤塞缩小,渐渐失去港口作用。
安泰河上错落的石桥,是福州古桥文化的缩影。1992年,安泰河上的观音桥、馆驿桥、金斗桥、二桥亭、澳门桥、板桥、安泰桥等以“琼河七桥”之名公布为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观音桥始建于明朝,清道光年间重建,并于1986年再次加固,是鼓楼区现存最早建的石拱桥。
二桥亭于80年代重建的,红漆木质建筑。
自来水泵抽出的自来水从二桥亭下河段涌出,这里的水质格外清澈,看似尘埃不染,河底整齐排列的石板清晰可见,阳光打在河面,波光粼粼。
光禄坊桥下往北河段,两岸新、旧小区居民沿河而居。
舟行至文藻河入安泰河河口附近。这里隔着围堰,阻断河水自然流通,一侧水浑,一侧水清。
昔日市井繁华 人才辈出
下了船,记者回到澳门桥,从澳门桥往东方向,沿河漫步于朱紫坊。隔着澳门桥,两侧的水质也大有不同。
安泰河在历史上曾是城区运河交通的总枢纽。自宋朝以后,秀冶里,朱紫坊、桂枝里一带,沿河种植了许多榕树,须长叶茂,绿荫如盖。夏天,孩子们在河中戏水;大人们在河边洗菜、挑水;有人还在河中捕捞鱼虾,收获不少河鲜。河上船来舶往,在此停泊装卸货物。古人有“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句,描述沿河风光和运输盛况。安泰河一派繁忙的市井百态,恰似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盛景。
自有记载以来,这里一直是达官巨商大儒居住的地方。朱紫盈门的朱家四兄弟,宋代参政知事陈韡,明代首辅叶向高,近代纺织工业的先驱龚易图,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方伯谦,民国将领陈兆锵,抗日英雄张日章、陈琛,著名爱国主义人士何公敢等,都生活在安泰河畔。
八一七路、安泰河畔有座安泰楼,是当时吃饭、休闲、娱乐的地方,更是文人雅士、富商大贾的聚集地。那时的福州人把能到安泰楼消费当作时髦而追捧。
民间佳话传颂 榕版“小秦淮河” 风韵彰显
安泰河流传着很多美丽的故事,闽剧《荔枝换绛桃》讲的是五代后唐同光年间,安泰桥畔的利涉坊与桂枝里附近,住有一书生,名艾敬郎,隔河对岸的绣楼中有一妙龄女子,名冷霜蝉,两人长期隔河相对,日久生情。一天,艾敬郎凝视对岸荔枝树,想画荔枝。冷霜蝉以为艾敬郎口渴,摘了数颗荔枝投过楼。艾敬郎接过荔枝,遂将绛桃掷过楼,以示回敬。此后两人每日抛来投去,感情日深。
有人说,福州白话诗《一粒橄榄》的场景也是发生在安泰河上,一位书生在安泰楼上看到对岸一位小姐而萌生爱意,忍不住摘下临窗的橄榄扔向对岸。并唱道“一粒橄榄扔过溪啰,对面依妹看我咬啰。二粒橄榄扔过溪啰,对面依妹是奴妻啰……”
安泰河妖娆美丽,它既有“秦淮”风韵,还貌似“苏杭水乡”,更有“东方威尼斯”情调。但由于城市发展,污水排入,从上世纪60年代起,福州河道变得晦暗,各种污水都汇集在河中,河床逐渐淤塞,至1958年已不通舟楫。人们谈河色变,河流成为了这座城市一块心病,整治福州河流也成为了人们最大的愿望。
从上世纪末起,福州陆续对内河进行浩大的整治工程,通过截污、清淤、引闽江水补水、自来水补水等措施,改善城区内河水质,并结合驳岸修葺、景观建设、旧区改造等工程,使城区内河兼具景观、文化、防洪排涝等功能,到现已见成效。2011年刚整治完时,河水清澈,锦鲤畅游,让市民自豪不已。但仍存在不完善地方,安泰河附近都是老旧城区,地下排污管网比较老旧,因雨污分流不彻底,只要连续下雨,河水就会受污染。
入夜,安泰河畔,灯火点缀,杨柳荫荫,清风徐徐,蛙声叫晚,两岸游客来往穿梭,笑声爽朗,景色迷人。
如果把秦淮河喻为大家闺秀,那么安泰河更像是小家碧玉,精致婉约。它不仅养育了福州人,更是养育了福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