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像
朱熹像
东南网11月15日讯(福建日报 黄太勇)朱熹的父亲朱松携家入闽,并定居于此,为朱熹诞生、成长、受学于福建提供了前提条件。朱松入闽后,跟随杨时弟子罗从彦学习二程洛学,为早期闽学的传承和传播作出贡献。在闽期间,朱松结交的李侗、刘子羽、刘子翚、胡宪、刘勉之等友人,都对朱熹成长发挥了巨大作用。
朱松入闽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文士朱松进士及第,被授予迪功郎、建州政和(今南平市政和县)县尉。他变卖在家乡婺源的田产,携父母、兄弟举家入闽为官。从此,朱松家族落根于闽地,他的父亲朱森、母亲程氏、胞弟朱柽、朱槹先后逝于并葬于政和。
朱松在福建除做过政和县尉外,还做过南剑州尤溪(今三明市尤溪县)县尉、泉州石井镇(今属南安市)监税等微职。当时南、北宋交替,社会很不稳定,外部不时受到女真政权金朝的侵扰,内部兵乱不断。宋建炎四年(1130年),为躲避范汝为兵乱,朱松弃职携家眷逃入南剑州,入尤溪,寓居在郑氏馆舍,是年9月15日,其子朱熹诞生。
绍兴四年(1134年),朱松被召试馆职入南宋都城临安,先后任职于秘书省、尚书省和吏部,参与编修《哲宗实录》。但好景不长,绍兴十年(1340年),因反对秦桧与金朝议和,被出知饶州,朱松愤而请辞归闽,寓居建阳,在家教朱熹读书。绍兴十三年(1143年),病卒于环溪寓舍,先被安葬在建宁府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的西塔山,后迁葬于武夷乡上梅里寂历山。
朱松一生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携家入闽,并扎根于此,使朱熹在闽地降生、成长、受学,为闽地文化的繁荣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言传身教
在闽学鼻祖杨时的众多弟子中,沙县人罗从彦“独得其传”。朱松曾拜入罗从彦门下,与李侗为同门友。朱松为杨时再传弟子,当然也是早期闽学的传承人之一。
朱熹很小的时候,朱松就非常严厉地教导他学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以至于后来朱熹回忆说“某自丱读四书,甚辛苦”。朱松还曾为小朱熹朗读《光武纪》,讲解汉光武帝刘秀在昆阳以三千精兵打败王莽四十二万大军的故事,此情此景,朱熹在七十岁时依然历历在目。弟子黄榦在《朱熹行状》中提到,自朱松“得中原文献之传,闻河洛之学,推明圣贤遗志,日诵《大学》《中庸》,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先生(朱熹)蚤岁已知其说,而心好之” 。可见朱松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开启了对朱熹的启蒙教育。
朱松在政和时,非常留意当地的教育,创建了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并于此讲学,开启了当地重视教育的传统。其子朱熹更是将创立书院和授徒讲学作为毕生事业。方彦寿考证在朱熹生平宦迹所至的闽浙赣湘皖五省,与朱熹有关的书院有67所,其中福建以26所(浙江19所、江西14所、湖南7所、安徽1所)之数居首,26所中朱熹亲自创建4所。
据陈荣捷《朱子门人》考订,在朱子门人中,可以明确籍贯者378人,其中福建164人,几乎占到半数。正是由于朱熹的努力和影响,使得福建由海隅僻地一度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心,名副“海滨邹鲁”“理学明邦”之实。
临终托孤
在病危之时,朱松将十四岁的朱熹托付给好友刘子羽、刘子翚、胡宪、刘勉之四人。刘子羽在崇安五夫里屏山脚下为朱熹母子修筑紫阳楼,供他们居住,照顾他们的生活。学业上,朱熹主要受学于刘子翚、胡宪、刘勉之三人,三人皆主二程河洛之学,杂于佛老之术。朱熹跟随三先生刻苦学习四年,终于不负众望,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及第。
究其一生,实际从政的时间并不长,故《宋史》说“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总四十日”。朱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福建著书立说,授徒讲学。特别是在投于李侗门下之后,朱熹抛弃了之前杂于佛老的求学历程,全身心地踏上对儒学的致思之路。
正是在朱松和闽籍友人的精心培育下,朱熹成长为千古大儒。由于朱熹出生、成长、受学于福建,他的学说亦最先在福建得到弘扬和传播,因此人们也称朱子理学为“闽学”。虽然朱熹的学说曾一度被视为“伪学”而遭到禁止,但是在去世后不久,其学说就被确立为官学而受到大力提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达几个世纪。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是朱熹将福建文化推向鼎盛,并凭借历代王朝的尊崇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1-15漳州东山开展"传承良好家风家训 深化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 2016-11-14上杭县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推进会
- 2016-11-14上杭县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推进会
- 2016-11-14连江举办第二届“文明服务杯”自行车志愿骑行活动
- 2016-11-14连江举办第二届“文明服务杯”自行车志愿骑行活动
- 2016-11-14宁德400余志愿者徒步推行 “八不”行为规范 弘扬文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