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中国孩子过万圣节的话题引发热议。西方节日为何受国人青睐?中国孩子该过“洋节”吗?每逢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来临,类似讨论常会出现。对“舶来品”究竟该抱有怎样的态度?这可谓久论不衰的话题。面对“洋节争议”,更重要的是打开眼界。(11月2日人民日报)
对于过洋节,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也不能盲目追崇,洋节如何过,有争论,说明节日在大众心中也有分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节日往往具有文化内涵,一味排斥未免过于绝对。何况,中外之间从未中断文化的碰撞。无论是洋节还是本土节,反应的是一种文化,各国人民如何生活如何看待文化的意义,因此,洋节在中国闪亮登场,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相遇”,而中国文明如何在洋节中一次次的“刺激”中进行磨合调适,才是我们该讨论的问题关键。
文明的多彩更在于相遇的磨合。以万圣节为例,西方人在这一天扮成鬼怪,驱散恶魔,有一定的积极寓意。另一方面,如果一些地方或机构在组织节日活动时,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家长对于幼儿园积极过这样的节日有抱怨,也是情理之中。因为我们不注重节日的方式方法,也容易造成惊吓、恐慌等意外情况,引来非议。其实,让孩子们在全球化时代节日中受多元文化熏陶,并非没有裨益,如何将洋节转化为教育契机,关键在于组织者如何引领。因此,面对洋节日,倘若能取其精华、理性对待,引导孩子们从中认识生命的可贵、文化的价值,也能激发更多文明正能量。
文明的多彩更在于相遇的调适。对于洋节,并不是洪水猛兽,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如果不摸清现状、条件、传统,就一味地想着“过出花样”,也容易陷入“两不相宜”的尴尬。比如,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还有中国的七月七等等,重构节日的结构,不仅需要“巧思”,更需要文明的交融。这样,中西方如果不能对自己节日有深入的认识、对节日有全面的理解,吐槽和口水终究还是会淹没节日的意义。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远非单向的“文化输入”何况,人类文明早已走进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借助传统节日这一载体去感受异域文化,也是一种可贵的体验。文明交融、友好传承,节日就是一个良好的载体,大众不妨敞开胸怀、拓展视野,让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步入更加良性的轨道,世界文明的百花园才能绽放异彩。(宋婕妤)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1-03福清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公益广告宣传工作会议
- 2016-11-03龙岩市开展党员进社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周活动
- 2016-11-03龙岩市开展党员进社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周活动
- 2016-11-03将乐一中举行“为文明点赞·为三明点赞” 励志歌曲合唱比赛
- 2016-11-02将乐县评选表彰“十星级文明户”活动红红火火
- 2016-11-02福鼎市文明办组织志愿者参与整治城市“脏、乱、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