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肺”和生态湿地扮美厦门。本报记者施辰静摄
消除城市内涝,厦门高标准建设国家海绵城市。 本报记者施辰静摄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鼓励绿色出行。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本报记者施辰静摄
东南网11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邱雄飞)湛蓝的天幕之下,深呼吸,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远处波光粼粼的厦门湾之畔,白鹭在振翅高飞,嬉戏于辽阔天际。
不再开车拥堵在如潮的车流之中,今天在厦门上班的你,或轻快地踩着公共自行车,畅行在空中自行车道上,一路向前;或者愉快地乘坐地铁,快速穿梭于岛内外。
在自贸区申报企业建设项目,你可以到环境保护专窗,享受便捷的环保靠前服务,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时限,由法定的60个工作日(报告书)压缩到10个工作日,大大节省你的时间,助力企业减负,实现绿色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厦门第12次党代会上,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为焦点议题。塑造花园式城乡社区空间环境,唤醒田园乡愁;高标准建设国家海绵城市,建好一批城市“绿肺”和生态湿地;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倡导绿色出行;继续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成为广泛的共识。
而这一幕美丽厦门的当前现实和未来畅想,也为“把握新机遇,再上新台阶”,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做了最生动的注解。
层层举措保障城市生态:营造花园式城乡环境
上周,厦门再度增添一张亮丽的名片,厦门名列全国40个国家生态市之中,这个结果可以说实至名归。
根据统计,厦门共有146个行政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全市97.6%的村庄已是省级以上生态村,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生态镇全覆盖;14个涉农的镇街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镇命名,海沧、集美、同安、翔安4个涉农区获得国家生态区命名。
以城市绿地这一考验是否为花园式城乡环境的硬指标来看,思明、湖里、海沧三个区达到林地标准的城市绿地面积有794.7公顷,林木总蓄积19467立方米,达到国家生态市森林覆盖率的约束性指标要求。
厦门的空气质量之好全国闻名,今年上半年,厦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45%,优级率57.69%,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18,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三,厦门蓝闪耀其间。
而在这亮眼的成绩背后,这座城市所做的努力很多不为人所熟知。
今年6月下旬,在会展中心一带的空中,不时能看到一台黑色的小型无人机在盘旋,这可不是在航拍,而是环保执法人员在实时监测空气质量。
据悉,厦门市环保局在前期应用无人机进行生态环境监察的基础上,开发出这套无人机系统,在全市各重要点位开展管控,并通过互联网云技术实时传送监测数据,切实为“厦门蓝”保驾护航。
不断创新环境监管手段,提升环保执法管理水平。事实上,为了呵护山清、水绿、城美、天蓝的城市生态大环境,厦门数十年来艰苦卓绝、持续努力。
“大气十条”(“蓝天”工程),细化出台扬尘污染防治、锅炉整治、道路一体化保洁等7个系列实施方案,全省率先实施《轻微污染天气应对办法》,实行各部门、各区联防联控;“水十条”(“清水工程”),“十二五”期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3.5%以上;“土十条”(“净土工程”),禁止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新建可能影响耕地土壤质量的工业企业,从源头减少土壤污染,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97家涉重企业污染整治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清洁化改造,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产生活领域全覆盖
盛夏的骄阳,没有一丝风,灼热的天气下,在同安“圆香黑猪环保养殖基地”内,却闻不到丝毫异味。
在这个养猪场内,所有的养殖废水(包括猪粪、猪尿)都是在舍外发酵床内,通过含有发酵菌的垫料进行降解,真正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在政府扶持靠前指导下,企业完成了技术革新,向生态养殖模式方向发展,实现了转型发展、绿色发展。
这是厦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企业生产环节中的一幕。在加强产业引导、促进技术革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当下,厦门市环保局主动将环保工作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在全省率先完成生态红线落图工作,并纳入“多规合一”平台,实现从生态空间的整合到建设项目前期决策的无缝对接,对优化产业布局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对食品、印染、造纸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污水管网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集中供热、机场码头油改电等重点减排工程建设,为发展腾出总量空间,也为绿色低碳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9%的情况下,厦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强度(千克/万元)分别从2010年的2.2、0.2、2.2、2.2降至2015年的1.2、0.2、0.4、0.9,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通过因势利导,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厦门切实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赢”。
产业环保,出行也要环保。在“空中”骑自行车,离厦门市民已经不远了。最新消息显示,厦门空中自行车道示范段(BRT洪文站——BRT县后站)已进入施工阶段,主体工程有望于明年1月完工。
届时,在瑞景商业广场、瑞景中学、忠仑公园、蔡塘广场、市政大厦、金尚小区、金山小区、市行政服务中心、湖里高新技术园、五缘湾一带活动的居民,就可以骑自行车走空中路线了。
据了解,厦门港绿色港口“十三五”规划已发布,将完成2个船舶岸电试点建设,开展船舶排放控制区研究,完成东渡港区、海沧港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设置工作;绿色空港完成场内“油改电”项目和T3航站楼桥载电源建设项目。
根据规划,最快在2018年1月,厦门将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建立“垃圾前端、中端、末端处置一体化”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新模式,不仅在源头——家庭、单位实现垃圾的分类投放,在垃圾的收集、转运,以及处置阶段,要实现全程分类,从而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绿色产业、绿色出行、绿色生活,这就是厦门绿色发展给出的方略和答案。
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政绩考核生态指标全国最高
2015年,厦门市在全省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中稳居榜首。
事实上,每年各区党政“一把手”都要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阶段性任务紧紧地绑在一起,厦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评价考核试点工作,生态文明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高达25%,这在全国是最高的。
今年9月1日,厦门象兴国际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在通过自贸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年中转集装箱1万标准箱仓储物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后,快速通过了环保部门备案,节省了审批时间22个工作日,速度之快让人惊叹,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今年4月,厦门市先行在自贸片区试行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环保手续的办理,实现自贸区环保工作由注重事前审批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助推自贸区创新发展。
具体举措包括,片区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分别实行豁免和备案管理,最多可为建设单位节省22个工作日的审批时间;开设环境保护专窗,设立环评申报、备案与审批平台,建立环境保护工作服务超市,创新自贸区环保工作机制和方式,区内的企业办理相关环评手续不出自贸区,环保审批工作实现全程网上办理。
记者从厦门市党代会上了解到,厦门还将持续推进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施城乡生态建设和环保一体化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目标责任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环保督察制度。建立健全污染企业停产治理、淘汰退出机制,完善环境风险评估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平台,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
这一系列的机制保障,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厦门城市发展各项决策的立足点、出发点,实现了生态保护从“事后补救、末端控制”向“事前预防、源头控制”的转变。
从全国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试点,到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和表彰奖励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权重从4%提高到24%以上,生态建设投入超过GDP的3.5%,对生态文明的持续追求和探索,成就了美丽厦门的今时今日,也为“两个百年”的愿景的展翅高飞铸就了浑厚的积淀。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0-31福州仓山开展“推行‘八不’行为规范 做文明公民”活动
- 2016-10-31涵江区:拒绝“黄赌毒” 创建文明城
- 2016-10-31明溪县“为文明点赞”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讲走进国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