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爱好者变传承者
在陈荣振的计划里,“非遗120”并不只是演出、传播,更重要的是传承。
老艺人们传承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就在仙游县抢救濒危非遗文艺晚会结束后的次日凌晨2点多,谢亚榆给陈荣振打来电话,说他激动得睡不着觉:“我以为就要断代了,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培训班,把这门技艺传下来了!”此外,由于列入非遗项目和参加非遗表演,不少老艺人领衔的非遗演出队伍渐渐有了名气,不仅接到了慕名而来的演出邀约,而且出场费也比其他团体高出50%左右,这让更多老艺人不再固守“传内不传外”等传统习惯,把毕生技艺向培训班里的年轻爱好者们倾囊相授。
培训班里一个个渴求传统非遗文化的爱好者,则被赋予了将来成为传承者的期待。这主要与他们的本职工作相关——培训班以及“非遗120”中大多数年轻成员都是中小学教师,有些还是音乐教师。“我们现在还没办法举办大型‘非遗进校园’活动,但这些学习了非遗技艺的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给孩子讲一些非遗知识,在学校里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陈荣振说。
身为老师的学员们,与陈荣振的想法不谋而合。学员林素梅说,讲古、地方戏等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越来越少,其实不是因为年轻人不爱听,而是因为听不懂,“参加培训班后,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非遗,不仅听懂了,而且会唱了,觉得做一个莆仙人很自豪,所以特别想传递给学生们”。而作为音乐老师的陈秀琼,已经边学边教、给学生们上了四年的莆仙戏课程,对非遗技艺进课堂很有心得。“我计划在自己学到的非遗项目作为校本课程,全部教给班里的孩子们!”
6月份的抢救濒危非遗文艺晚会后,年近60岁的陈荣振由于操劳过度大病一场。虽然明年就要退休,但他看到“非遗120”里老艺人和新学员们澎湃的激情后,再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目前,我们正在筹备第二次非遗公益培训班,计划在11月举办,主要传承盖尾扎纸、枫亭面塑、游洋剪纸、度尾蛋雕等手工类非遗技艺,预计开设5个班,每班招收10名学员,由老艺人手把手地教;明年,我们还要办一次表演类非遗技艺的提升班,让今年3月那一批学员的技艺水平更上一层楼,也为‘非遗120’吸收更多的年轻人!”陈荣振踌躇满志地说。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0-21文明福清
- 2016-10-21荔城区召开“大手拉小手 文明一起走” 创城工作推进会
- 2016-10-21永安市持续改善市容市貌 扩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 2016-10-21厦门文明创建暗访团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