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从一个人到一个团
“非遗120”的成立,离不开仙游县文化馆馆长陈荣振的努力。他年轻时就是个“文化痴”,2005年仙游县启动非遗信息收集整理工程后,他像上紧了发条一样,开始不知疲倦地奔波在乡村山野。当时,大量民间传统艺术尚未申报非遗,就像蒙尘的珍珠散落在乡间。陈荣振利用周末时间,坐着班车到处搜寻,几乎跑遍了全县320多个建制村,像寻宝一样把一个又一个非遗项目“挖”了出来。
2015年底,陈荣振已经完成当年非遗申报工作。此时,他打听到盖尾镇有个“土陶村”,赶到现场后发现,这是一个有400多年制陶历史的古村,制陶工艺完全可以申报非遗。他找到土陶艺人,和他们说明申报非遗的重要性,但老艺人由于年事已高,无动于衷。他又找到村干部,村干部说:“材料不会写。”陈荣振坚定地说:“包在我身上。”村干部问他要多少钱劳务费,陈荣振笑了:“我一分都不要!”随后,他立即搜集、整理资料,补报到市里,让土陶制作技艺成功申请为市级非遗。
土陶村的申遗经历不是特例。“保护非遗的第一步是发现,没有发现何谈保护?”陈荣振感慨地说,发现非遗项目的过程,其实一路都是在抢时间,因为掌握着非遗技艺的大多数是老艺人,“今天没去,过一段时间,老艺人可能就不在了”。带着这份责任感,陈荣振把自己变成了“非遗人体搜索雷达”,也收获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仙游县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共收集非遗信息条目12294条,筛选出478条汇编成《仙游非遗》,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县成功申报2个国家级、7个省级、3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发现的过程,也是对非遗传承艺人们的感召。枫亭镇仙华木偶戏剧团传承的仙游木偶戏起源于宋朝,全团有12名艺人,平时靠走街串巷演出赚些微薄收入,陈荣振辗转找到他们时,天空下着暴雨,艺人们对他的到来非常吃惊:“下着这么大的雨,又是周末,你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怎么这么能吃苦?”就是这种越积越多的感动,让老艺人们对陈荣振的信任与日俱增,他们从最初的无动于衷转变为全力支持。
2015年6月8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当天仙游县举办了文化遗产展览,陈荣振邀请了几十位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表演,收获了“非常惊艳”的评价。趁热打铁,就在当月,陈荣振组织艺人们成立了非遗传播艺术团,通过各种机会、各种舞台,把一颗颗蒙尘的明珠展示给观众。“现在全团有168位成员,主力都是老艺人、代表性传承人!”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0-21文明福清
- 2016-10-21荔城区召开“大手拉小手 文明一起走” 创城工作推进会
- 2016-10-21永安市持续改善市容市貌 扩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 2016-10-21厦门文明创建暗访团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