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粮仓”与“红色小上海”
1987年到2005年,张族进花了8年的时间进行田野调查,希望对《宁化地方志》进行完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增添“革命老区特记”。
“很多年轻人对宁化作为长征出发地这段历史并不了解,一直没有一份特别完整的资料。”曾任宁化县志办主任的张族进说,都是抢救活资料,亲历当年历史的红军老人已所剩无几。
“第一次撰写县志时,老红军王荣高带着大家,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第二次修志时,许多红军老人已离开人世。”张族进说。
从这份还未出版的“特记”里可以看出,“只有13万人口的宁化县,参加红军人数多达13777名,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每3户就有1户是红军家属。”
“特记”中还写着:宁化为财力、物力支援苏区红军最多的县,每年向苏维埃中央政府提供“千担纸、万担粮”,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实际上,地处武夷山麓的宁化县,低山、丘陵、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96%,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的说法。历史上由于土壤肥力差且水力资源缺乏,当地农民只能以“地瓜当饭饱”。
土地并不肥沃的宁化,为何会成为中央苏区“乌克兰”,更被后人称为“红色粮仓”?
“靠的是好政策,以及当地人民火热的革命传统。”张族进说,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粮食生产,鼓励垦荒、整顿水利,成立耕田队、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等,焕发出农民极大的生产积极性。宁化原有荒田达2万多亩,迅速大部化为良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从1934年宁化县的征粮情况便可知“当地人民支持革命的热情有多高”。1934年2月,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宁化县就收集粮食3万多担,现金3.7万元,成为中央苏区收集谷子最多的县份之一。
与此同时,与宁化交界的小山城长汀也创造出了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的奇迹。
红军进入长汀之前,此处“农辍于耕、工失于肆、商罢于市、百业凋零、金融纷乱”。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这里成立后,实行“搞好经济工作,建立产业银行”,鼓励群众自办各种信用合作社,一时间,商店林立、市场繁荣、航运发达。
在长汀县博物馆,当年的纸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票合作社等股票一一陈列,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还有造船、农具、织袜、铸锅、雨伞、油布、烟丝等各种各样的生产合作社,这里曾诞生过红军的第一套军服,为红军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物资。
“那时这里有一大批的公营工业,”长汀县党史专家康模生说,有红军被服厂、中华织布厂、红军斗笠厂、汀州弹棉厂、炼铁厂、熔银厂、造船厂、熬盐厂、砖瓦厂等,支撑起中央苏区的骨干工业体系。
从当地的史料里可以看到,这里还有中华苏维埃银行福建省分行、闽西工农银行、对外贸易分局等,以保障和促进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钟健英说,当时瑞金是中央苏区的政治中心,而这里则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0-21文明福清
- 2016-10-21荔城区召开“大手拉小手 文明一起走” 创城工作推进会
- 2016-10-21永安市持续改善市容市貌 扩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 2016-10-21厦门文明创建暗访团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