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丰泽区云山小学徐丽红老师指导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利用废弃枯树枝制作智慧树。
莆田市实验小学关荔莎老师通过一带三设备,给北岸西沙小学、东仙小学、王厝小学的学生上音乐课。
莆田市余英名师工作室成员张文凯老师到善乡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2016年8月平潭综合实验区教育局在当地电视台直播公立学校剩余学额摇号情况。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南安丰州西华小学的学生在训练。
东南网10月14日讯 本月,我省最后一批18个县将接受“国检”,此番督导检查后,我省有望较原定计划提前一年,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这是继实现“两基”和“双高普九”之后,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福建推进教育公平再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义务教育事业大步前行。克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福建教育人,聚焦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继往开来、争创一流的气魄和热情,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添砖加瓦,努力满足“上好学”的新需求。
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树立全省“一盘棋”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就业等形势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从“有学上”提升到“上好学”,但社会所能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群众要求接受高质量教育愿望的矛盾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
福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和《福建省义务教育条例》地方性法规中,都重点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1年3月,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后,即召开专题推进会,省政府与各设区市政府签订责任书。从那时起,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形成全省一盘棋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提出,从2012年起至2017年,全省92个县(市、区)全面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
擂响战鼓催征程。我省确立了“二四三”的政策框架和推进策略。“二”是完善两个机制: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完善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四”是实施四大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育惠民惠农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三”是实现三个突破:突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化工作难点、突破教师校际交流体制瓶颈、突破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障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义务教育是必须保障和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也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
我省在全国较早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农村学生学杂费、教科书和作业本免费政策,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650元、850元。全省义务教育总投入从2012年的356.3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482.67亿元,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总支出比例居全国前列。
沿海、山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如何让短板“长”起来,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
为抬高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底部,省级财政根据各县财力情况分四档补助,其中欠发达县省级承担80%。在原中央苏区县,省级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转移支付比例高达90%;校安工程等省级专项资金中,60%以上倾斜欠发达地区。2013—2015年,省级财政下达5.75亿元支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教育发展。2016-2020年,再给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0万元。
与2012年启动“国检”时相比,今年全省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增幅近1倍,其中小学从751元提高到1465元,初中从1272元提高到2219元;全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综合差异系数进一步缩小,小学从0.59下降到0.42,初中从0.46下降到0.3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从94.6%上升到97.2%。
截止到目前,全省已有74县通过了“国检”,通过率居全国第七。而本月,最后一批18个县,将迎来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的收官之战。
农村最美建筑是学校
——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完成
从同安区政府出发,车行15公里后,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抵达茂林山头,掩映在绿树之间的五峰小学才露出真容。
操场上,体育老师正带领学生练习排球传接;二楼的语文课堂,面对幻灯设备打出的问题,孩子们高高地举着小手抢答;三楼的多媒体教室里,学生们在互联网上查找中国地理信息;四楼的音乐课上,孩子们正打着节拍放声歌唱。
“别看我们学校小,该配的设备、该开的课程一项也没落下。”校长蔡成果介绍,均衡教育,给这所曾经边缘化的农村校带来了勃勃生机。
“2005年,学校建成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配备电脑40台;2008年,实现教师人手一台电脑;2013年,教学电脑再次全部更新,班班统一配齐电子白板。如今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安装远程互动教学同步课堂系统。”谈话间,蔡校长点开“同安教育城域网”。在这里,同安各学科名师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应有尽有。
受益的不仅是学生。依托教育城域网和云平台,山区校老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市区的名师们实现互动交流,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得到锻炼和成长。“现在学校已有3名市级骨干教师。”蔡校长自豪地说。
方便孩子上学,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动趋势,“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67亿元,新增50多万个学位,有效缓解城区“大校额”“大班额”问题的同时,办好小学教学点,全省98.8%的小学生上学路程控制在3公里以内。
学校标准化建设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各地对照省定基本建设标准,逐一分析每一所中小学的薄弱环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原则,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功能教室建设,配齐教学仪器、器材和图书资料,认真创建“标准化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达220亿元以上。2014年起,“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启动。通过这项工作与标准化学校建设有机结合,这几年也成为有史以来建设项目最多、建设标准最高、投入资金最大的时期。
目前,全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不少农村地区,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安全的建筑是校舍已成为现实。
不仅要有新教学楼、新宿舍,“互联网+”时代,新的信息化手段正成为跨越时空障碍、提升教学质量的利器。
通过积极推进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建设,我省目前所有教学点已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85.3%的小学、98.3%的初中实现“10M以上宽带网络校校通”,包括教学点在内的农村小学师生,都可以做到不出校门就能收听收看名师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便利共享。
学生回流,这样往日的“稀罕事”,如今正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频繁上演。
“学校人”变“区域人”
——管理、流动、提升促师资均衡配置
安溪是泉州市幅员最辽阔的县份,二元结构鲜明,教育布局点多线长,教师既“超编”又“缺编”:一是学段教师结构矛盾。初中规模萎缩,教师严重超编,小学教师严重缺编;二是学科教师结构矛盾。初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学科教师超编,而初中、小学信息技术、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缺编。
这种山区县普遍存在的矛盾如何破解?
安溪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纳新补缺与轮岗分流!
在县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大背景下,全县2011年以来招聘了444名新教师,80%以上新聘教师安排到农村缺编中小学任教;同时采取“自愿报名、定岗考试、组织培训”的方式,自2012年以来,共分流260多名初中超编学科教师到小学担任相应学科教学工作。其中,分流到小学任教的81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使全县小学英语开课率从2011年的45%提高到10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校际均衡,校际均衡的关键是师资均衡。抓住管理、流动、提升这三个关键,我省努力探索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为使教师从“学校人”变为“区域人”,我省在全国较早建立中小学教师“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管理体制,做到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六统一”,即:统一教师工资待遇、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学校岗位设置结构比例、统一公开招聘和调配教师、统一教师考核评价标准、统一教师的管理和服务等。
乡村教师有“特权”:2015年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动建立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实行农村学校任教满25年的教师可不受岗位职数限制直接聘任制度,实施乡村校长助力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等十大举措“力挺”乡村教师,努力使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城镇教师需轮岗。城市中小学教师要想晋升高级教师职称、参评特级教师,就必须有乡村学校任(支)教1年或薄弱学校支教3年以上的经历。现在,全省每年有近5000名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支)教,2015年全省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人数达到应交流人数12%以上,其中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达到15%以上。
据统计,近五年,全省公开招聘新教师3.3万名,其中乡村教师占40%、50%为紧缺学科教师。“十二五”期间,全省投入3亿元,完成15万名农村校长教师培训。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还有针对性的教师专项培训和农村紧缺学科教师转岗培训。
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
——特殊群体教育关爱一个不能少
接收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35.4万人,占全省37.0%,总量位列全省第一,公办学校接收比例91.4%,高于全省87.7%的平均水平。这是泉州市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通过在随迁子女比例较高的学校设立专门书库,联系市图书馆、泉州书城等单位为随迁子女办理免费借阅图书卡,举办“庆‘六一’优秀外来工子女泉州一日游”等活动,越来越多“新泉州人”了解泉州、爱上泉州,也选择了留在泉州。在全国20个主要用工城市外来工“幸福感”调查中,泉州市名列首位。
三明市则将眼光瞄准了另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实施“幸福成长工程”,在寄宿制学校建立了“洗衣房、洗澡房、开水房,心理健康咨询室、卫生室、阅览室、活动室、亲情室”等“三房五室”,其中的“亲情室”方便了留守儿童与父母、监护人联系、沟通情况,心理健康咨询室帮助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取得很好成效。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保障水平,是教育公平、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作为人口流入大省,从2006年至2015年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从48.7万人增加到95.8万人,总增量近一倍,但公办学校接收随迁子女的比例,却多年保持在90%左右。
坚持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给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和他们的随迁子女吃下“定心丸”。从2011年起,“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连续多年被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项目,努力满足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无疑实现这一梦想的最有效路径。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们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关键时期,这对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变化,已经在发生:在城区,积极推行“小片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师资互派、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学校管理新机制;在农村,推进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使城区优质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从城区流入乡间;推“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迅速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素质教育为向导,漳州东山县、南平建瓯市、厦门湖里区等地涌现出“高效课堂“”“生本课堂”“”校本作业”等一批教学改革成果,着力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
在教育管理方面,我省努力保障常住人口的市民化待遇。随迁子女小学入学政策相对宽松,对于已经申领暂住证或居住证的人员,只需再提供务工合同和原籍户口本,即可向居住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申请入学。有学位余额的学校全部开放招生;随迁子女集中的区域,根据家长申请实行电脑派位入学,做到机会均等,公平公正。小学毕业后,与当地户籍学生一样对口升学到相应初中学校就读。
为满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升学需求,2014年,全省所有普通高中都面向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开放招生,同时在全国率先实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引起各方点赞。2015年共有10213名外省来闽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普通高考和高职入学考试,录取人数达8537人。
发端于三明的“幸福成长工程”,如今已推广到全省。吃好住好学好外,各地普遍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通过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关注其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体育、艺术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情感交流,弥补家庭温暖缺失。
关注残疾少年,连续三年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1.13亿元的资金投入,让福建特教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标准化的校园,先进的康复训练器材,加上特教学生“三免两补”政策,免去了残疾孩子们的后顾之忧。福建特教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是普通初中的8倍,师资则按生师比3︰1进行配备,每万人口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多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教学模式,构建了“闽派教学”新模式,区域性规模化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格局正在形成……
福建教育“十三五”规划,为我们进一步描绘了未来发展的蓝图:2017年全面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2018年全面完成“全面改薄”任务,2020年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管理标准化学校”要求,更多的学校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省教育厅厅长黄红武表示:“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管理与质量‘双提升’原则,推进我省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新阶段,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多获得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福建教育前进的步伐,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福建教育人将不懈努力,且行且进,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征途中描绘出新的风景。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0-13荔城区开展“治超”专项行动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 2016-10-13荔城区开展“治超”专项行动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 2016-10-13荔城区开展“遵守‘八不’行为规范 做文明公民”公益广告宣传
- 2016-10-13荔城区开展“遵守‘八不’行为规范 做文明公民”公益广告宣传
- 2016-10-13涵江文明办报送的原创评论《唯坚定文化自信方能立身》被中国文明网“深度评论”采用
- 2016-10-13国庆文明旅游中的“思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