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寿宁县 > 正文
福建省寿宁县举办首届黄三公民俗文化节活动
2016-10-13 16:23:32 来源:文明风

 

活动现场

文明风10月13日讯(通讯员 何家进) “快来迎接黄三公,巡游来啦!” 数千名福建寿宁县托溪村、洋尾村群众组织锣鼓队、舞蹈队早在路边等候。8点30分,两支队伍会齐后,迎接队伍将黄山公神像、龙伞等接过,抬到托溪、洋尾村街道巡游。一路之上,敲锣、打鼓、舞狮、鞭炮、火统……民众穿着鲜艳的衣服,如同过节一般,好不热闹。

10月9日,首届黄三公民俗文化节在寿宁县托溪乡举行,来自寿宁县城和托溪乡周边群众约6000多信众共聚一堂,同祭“地方保护神”黄三公。

 

活动现场 

黄山公,又称黄三公,寿宁县韶托村人,原名黄槐,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宣和二年(1120年)任徽州知州。他为救灾开仓放粮,后挂印弃官遁隐托溪。在这里,他创办学堂开明智,为民狩猎除害、采药疗疾、抗旱防涝保丰收等,深受百姓爱戴。黄槐为官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不论是在徽州知州任上还是弃官归隐鹤溪,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善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黄槐羽化升天,邑人将其奉为“黄山公”,修庙祀之。为缅怀黄槐,闽浙边界的村民开始为黄槐修建庙宇,黄槐在民间成为显神,村民凡祈求福祉、求取功名、求医问药、求财求子,都向黄山公祷告,并认为祷之必应,黄山公信众队伍日渐壮大。

据统计,目前,浙南温州、浙西丽水、闽北建阳、政和及闽东各县市已知的黄山公庙宇就有300多座,信众2000多万。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期间,托溪、洋尾、溪坪三个村庄都有举行隆重的黄山公祭典巡游仪式。

“神是人造的。黄山公由人到神,不仅是民众对于他的信仰,更是民众对清官好人的仰慕、缅怀与崇敬,寄托的是对清明政治的希冀。”八百多年来,村民们乐此不疲,其民间信仰的影响十分深远,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地方文化遗产。

活动现场 

八百多年来,黄槐为民请命,积德行善,扶正祛邪的精神被社会普遍认同,被后人尊奉为“黄山公”,其庙宇遍布闽东北、浙西南,信众达2000多万。黄槐从人变为神,信仰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今,“黄山公文化”列入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山公成为继妈祖林默娘、奶娘陈靖姑之后的福建省第三大地方神祇。黄槐“黄山公文化”更是寿宁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据了解,黄山公起驾进村巡游的民俗活动由来已久,每年农历九月初八日下午,作东的村庄请来法师做法事,全体村民集体到黄山公神庙请黄山公上轿,抬进村里。整个活动行程安排三天三夜,分别巡游洋尾、托溪、溪坪三个村庄,每个村庄安排一天一夜,巡游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给群众带来平安和好运。

近年来,寿宁县委、县政府着手挖掘黄三公文化,规划开发黄三仙岩、黄三公庙、黄三公石棺古墓等景区,促进旅游产生的发展。此外,利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黄三公进村巡游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推介宣传,扩大影响,让黄三公“民本”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寿宁县文明办供稿)

其它热图

宁德柘荣县召开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推进会

三明梅列区举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信息员培训会

宁德市举办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工作培训

南平市建阳召开“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推进会

大田:建设农村“文化墙”彰显全国文明村镇新风尚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