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旅游不乱扔垃圾、甚至还主动参加志愿活动清理进藏公路沿线的垃圾,文明旅游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选择。然而,国庆期间,仍然出现了长城刻画不听劝阻、黄河济南段一地垃圾等不文明场景,再度引发关注。(新华社10月6日)
《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实施1年多来,已有20多名不文明游客被记录在“黑名单”。但这并没有完全管住任性的不文明游客。一方面,自由行已成为大多数游客的出行方式,不文明行为面临着“捉难、限难、罚亦难”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对于在景区之外的饮食、交通和城市观光等环节里的不文明行为极难被监管。因此,要真正树立文明旅游新风尚,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黑名单”制度的威慑力,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引导,积好文明跬步。
有人说,文明旅游时时讲,每逢节假日更是大张旗鼓地讲,然而不文明旅游行为仍有发生,这样看来,教育引导的作用并不大。其实不然。据国家旅游局7日报告显示,2016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近6亿人次。虽然不文明行为也不时进入游客视野,但总体看来,游客文明旅游意识不断提升,绝大多数游客能够及时处理垃圾,还有的主动捡拾垃圾,及时制止劝阻他人的不文明行为,可谓是文明之风渐炽。这就是文明旅游教育引导的整体效应。
文明旅游体现个人素质、事关国家形象和民族声誉,同时也影响社会道德环境。对于不文明游客,理当进行“拉黑”等惩罚。然而,仅靠外在的强制力管住不文明游客,治标不治本。惩罚也只是一种警示和威慑的手段,并非终级目的。因此,管住不文明游客,还是要回归到启发思想自觉和行为自律上来,依靠个人内在的自我约束与管理。要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着手,在思想道德和文明风尚建设上发力,让人们明白是非标准,确立行为规范,建立公共秩序和社会规则。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好文明跬步,既要敢于大胆批评提醒,还要勇于自省自纠。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积淀,每个人的精神血脉中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个人内心深处并不缺乏文明素养,缺的还是监督提醒和劝阻引导。对不文明旅游行为及时的一句提醒和劝导,往往能够“一言点醒梦中人”,立即激活当事人心中的敬畏与羞耻。自省自纠能够时刻让人保持一份清醒,悟清道德底线,修正不良言行。只有人人心存敬畏、心怀廉耻,不再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恣意放任,也不再对他人的不文明行为冷眼旁观,既能管好自己,又能管管他人,文明旅游定会在日积月累中深入人心,成为最迷人的风景。(杨政)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0-12省委文明办微信公众号名称“福建省委文明办”今日已更改为“文明福建”
- 2016-10-12大田县:建设农村“文化墙”彰显全国文明村镇新风尚
- 2016-10-12漳州长泰县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 2016-10-11涵江区成立我省首支网络文明特约评论员队伍
- 2016-10-11漳州华安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综述
- 2016-10-11漳州华安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