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国人出游文明素质提高相对的是,国庆期间,依然有一些文明素质低下的行为,在网络上形成热点。在散客化出游的时代,不文明行为面临着“捉难、限难、罚亦难”的现实困境。据了解,实行一年多来,“不文明游客黑名单”上只有20多个名字。和众多的不文明行为相比,“黑名单”的“拉黑”速度和范围均有明显不足。黑名单机制的成效有待提升。(10月7日《北京晨报》)
在旅游从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过渡的当下,旅游文明的短板逐渐凸显出来。随地乱扔垃圾也好,乱刻乱画也罢,尽管黑名单机制的紧箍咒偶有念诵,却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游客的“任性游”。当黑名单机制沦为 “稻草人”,就难以对游客形成强烈的、普遍的、持久的震慑力与约束力。
中国已经进入了旅游社会,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文明却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诗意化的表达手法,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与急剧的社会变迁相比,一些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难免“慢了一拍”;层出不穷的“任性游”,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堕距”。
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手段,黑名单机制的初衷,在于提升不文明行为的违规成本,催生旅游文明。在理想的图景里,一旦纳入黑名单,不仅会影响失范者再次出游,也会影响他们的银行信贷、出境等。然而,实行一年多来,“不文明游客黑名单”上只有20多个名字。和层出不穷的不文明行为相比,“黑名单”的“拉黑”速度和范围均有明显不足,让人未免遗憾。
黑名单机制颇具道德价值,却缺乏使用价值,为何?在节假日,许多景区人山人海,游客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匿名性,为失范行为提供了隐匿空间。对于随地乱扔垃圾等轻微的失范行为,景区既难以“抓现行”,也难以对游客进行规训和惩罚。那些纳入“不文明游客黑名单”的游客,往往是在受到舆论关注之后才被“拉黑”。
这是一种尬尴的现实,这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黑名单机制只能“抓大放小”;由于“抓大放小”,许多游客对黑名单机制缺乏价值认同与制度敬畏——如果社会规范只停留在形式上,不带实际的惩处功能,就难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人们在行动中就会转向第二种规范——“潜规则”,即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起作用的规范。当黑名单机制的道德价值和使用价值处于断裂状态,就会沦为“说”的规范,而第二种规范则成为“做”的规范,“任性游”便会继续与文明旅游背道而驰。
旅游文明需要公众参与,需要“美美与共”。要想让游客“各美其美”,从根源上需要重塑他们对旅游文明的制度敬畏与价值认同。黑名单机制要想发挥应有的效力,就必须从“抓大放小”的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运行,让制度规范更有使用价值。(杨朝清)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0-12省委文明办微信公众号名称“福建省委文明办”今日已更改为“文明福建”
- 2016-10-12大田县:建设农村“文化墙”彰显全国文明村镇新风尚
- 2016-10-12漳州长泰县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 2016-10-11涵江区成立我省首支网络文明特约评论员队伍
- 2016-10-11漳州华安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综述
- 2016-10-11漳州华安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