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获好评
刘梦楠曾在英国留学7年,亲身感受到中国游客素质的改善。她说:“这些年来,中国游客在公共场所吸烟、过马路不看红绿灯等恶习越来越少。这和中国人整体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关。”
在欧洲生活了4年的邢女士认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中国游客最受诟病的不文明行为。“本来大声说话就很吵,加上老外听不懂我们谈话的内容,所以感觉很烦。”邢女士表示,但与此同时,很多中国游客在国外都会相互提醒压低声音,“其实大家都有这个意识,走出国门后要文明旅游,不给中国人丢脸,持这种想法的游客越来越多。”
刘梦楠认为,许多矛盾的解决要靠相互理解。“中国人素质问题经常被外国人诟病,我觉得这不客观。在中国人看来,说话声音大不能算是不礼貌行为,但这在外国人看来就是非常鲁莽的。”刘梦楠说,“文化需要包容、需要互相理解。”在她看来,外国现在对中国越来越重视,对中国游客也更加友好了。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游客现在外出旅游时更加注意入乡随俗。北京金润阳光国际旅行社导游李女士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位中国游客在餐厅吃饭,离开时把外套和钱包落在了餐厅。回去找到后,他特意感谢了餐厅员工,并留下小费以示谢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表示,中国游客在外媒报道中形象有所好转,因为出境游模式出现了变化。“一些高端人士更喜欢度假。度假时,必须适应礼貌文明的文化和规矩。回国后,这些都有扩散和示范效应。”魏翔认为,国外对中国游客的质疑和异议,也加快了游客的反省速度。这两个推拉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中国游客改变不文明行为。
质量型消费走俏
刘梦楠表示,中国游客以前购物时会选择皮包等一些国际奢侈品,现在,很多人则更关注国外产品的设计理念,还有一些人更喜欢带国外原版书籍回国。“而今,带文化纪念品的人也很多,比如当地的特色手信、地区特产等。大家更重视产品本身的内涵和附加值。”她说。
魏翔也认为,现在许多游客并不关注旅游的奢华度,而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独特性。他在分析原因时说:“第一,国内外旅游供应者竞争越来越激烈。最近5年内,供应者大量涌现,比如北美地区华人地接社大概翻了3至5倍,大家竞相提供个性化产品;第二,中国游客通过携程等自由行网站,能够获取更多信息进行对比,他们对旅行社提要求的可能性进而增大。这两个市场因素助推了上述趋势。”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天明认为,以前,中国出境游的消费主要花在观光、购物等较低层次的需求,现在则开始关注深度体验、休闲度假等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中国游客开始从“数量型消费”转向“质量型消费”。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9-28漳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 2016-09-27美好人生,文明相伴
- 2016-09-27你的文明行为就是最美风景
- 2016-09-27洛江区召开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
- 2016-09-27中央文明办联合全国妇联启动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
- 2016-09-27武平县委文明办召开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