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闹革命
从武夷山市区开出30多公里后,进入一个群山环抱的山谷,谷中一大片平地,数条河流纵横。
“这里往北翻过寮竹关与江西上饶县交界,西北过温岭关与江西铅山县毗邻,从东进出此地仅有一条道,地形如此,故名坑口。这里以前人口繁密,物资也丰富,是兵家必争的天然要塞。”武夷山市党史研究室主任罗永胜介绍说。
罗永胜说,在1938年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选择坑口作为根据地前,这里曾是闽浙赣及中央革命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红色阵地。
1930年7月,经党中央决定,赣东北和闽北两块根据地合并。赣东北特委仿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经验进行建设,坑口成为闽北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1931年4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入闽作战。方志敏在坑口题写的“中国红军万岁”六个大字,现仍保留在坑口的土墙上。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1935年1月,国民党分兵三路向崇安(今武夷山市)苏区进攻。由于红七军团、红五十八团等主力部队的奋力阻击,敌在十天内只前进了十五公里。1935年1月25日,当敌到达小浆时,闽北党政军领导机关及直属部队、工厂、医院等单位1000多人,安全撤出大安。1月26日,敌军占领大安。撤出大安,标志着闽北红军游击队以退为进,向山区进军,从此转入全面游击战争。
“闽北崇安红军游击队在上山打游击的第一年,经受了‘爬山越岭’‘日晒雨淋’‘饥饿寒冷’‘疾病折磨’‘断粮缺水’‘野菜充肠’‘生死存亡’七个方面的考验,使闽北崇安红军游击队造就了思想红、作风硬、纪律强、技术精、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不怕死的队伍。”罗永胜说。
1935年春夏,国民党闽浙皖赣4省边区“清剿”总指挥部,采取政治、军事、经济三管齐下,全面封锁的策略,企图把红军游击队困死饿死在山上。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坚持游击战争,这年5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在崇安县岚谷乡的黄龙岩,召开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分区委扩大会议(简称黄龙岩会议)。崇安中心县委书记曾昭铭等党政军领导参加会议。在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主持下,会议高度评价了大安会议等重要决定和措施,以及红军游击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打击国民党军,努力保护群众利益的做法,确定了以崇安老苏区为依托,保存有生力量,积极向外发展,开辟游击新区的总方针,闽北崇安游击战争赢来了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好时期。
在闽赣省委的努力下,1937年9月底,国共双方代表在光泽县霞洋乡的大洲举行了谈判,双方达成停止军事行动、合作抗日的协定。12月,中共崇安县委与国民党代表,也在大安举行谈判,双方达成8点国共联合抗日的协议。
1937年冬,闽北崇安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全团下辖3个营和1个机炮连,共1000多人。至此,崇安苏区作为闽北三年游击战争重要区域,胜利完成了游击战争的任务。闽北游击区域为南方8省15块游击区的战略支点之一。
“为了掩护闽西赣南中央苏区红军主力长征,闽北的红军主力没有参加长征,全部留下来打游击,直到抗战胜利。”
罗永胜介绍说,特别是到了1941年2月,国民党出动两个团,在地方杂牌军配合下,向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驻地坑口发起进攻。
1941年3月,福建省委机关撤出坑口,南迁到建阳太阳山,但敌人仍不放过坑口的群众。从1941年1月至1944年1月,国民党在闽北发动的三次军事围攻中,坑口仍是每次围攻的重点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坑口原有3900多人,被杀被饿死2900多人,原有66个自然村,被烧毁57个。
坑口人民为福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巨大牺牲。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9-21我省着力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机制
- 2016-09-20安溪县举行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 倡导争当文明安溪人
- 2016-09-20三明市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 为文明点赞
- 2016-09-20【文明网评】以身边的先进典型夯实价值观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