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临近,中秋节“怎么过”已不成问题,人们早已“轻车熟路”,然而一些“走过场”过节方法,却少了些文化的传播,亲情的传递,民俗的传承。
走亲访友多留“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中秋节前走亲访友的传统慢慢变了味。“礼重情意重”的攀比风,让本是伴手的礼物喧宾夺主。节前忙工作的晚辈拜访长辈,一般以“赶时间,不坐了”为由,留下礼物就走人,成了“应付公事”。然而中秋节前拜访亲朋好友的初心就是联络感情,聊聊家长里短,谈谈工作生活,应该多留下关心和祝福,让亲情友情在节日里得到升华。
祝福问候多送“诚”。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第二大传统节日,可想而知国人对其重视程度,当然互送祝福问候是必不可少的。中秋节临近各类中秋祝福段子逐渐频频出现在你我的手机中,甚至会收到是不改姓名的群发短信、微信。八月十五,更多人的不是举头望明月,而是低头发短信,荒废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好像如果中秋不发这样的祝福,同事领导朋友节后会另眼相待一样。其实,群发的祝福段子不如私人订制的关心问候或是电话里一句中秋快乐更真诚质朴。
民俗活动多用“心”。各类节日也是商家大肆宣传的契机,中秋节也不例外,许多商家打着举办中秋民俗活动的旗号,宣传自己的商品。有些景区举办的民俗活动也被商家冠名,成为商家植入广告的平台,成为商家营销的手段。民俗活动应拒绝与“利”挂钩,多点公益性,多点“新”意更应多点“心”意。多一些百姓可以参与,真正意义上宣传民俗文化的民俗活动。
吃月饼赏月多重“意”。说起中秋节跟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吃月饼赏月,然而为什么要吃月饼、为什么要赏月,却很少有人了解。中秋节更不是吃个月饼就算过节这么简单,埋藏在深层次的节日文化却很少有人愿意问津,这种“不求甚解”的心态在节日文化的传承上变成了阻碍,这样下去只会让中秋节文化缺少精神支柱。了解到思乡、团圆的节日内涵和文化意义,才能让每个传统习俗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中秋节的传统节日之所以会有千年历史,在于其内在蕴含的精神实质和文化意义。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我们可以丰富它与时俱进的的时代感,但不能泯灭它历史沉淀的文化传统。我们都知道中秋节“怎么过”,但“怎么过好”中秋节还值得我们深思。(刘诗晓)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9-14建宁县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经典诵读活动
- 2016-09-14建宁县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经典诵读活动
- 2016-09-14永安市举办“为文明点赞 聚爱乡情怀”中秋晚会
- 2016-09-14永安市举办“为文明点赞 聚爱乡情怀”中秋晚会
- 2016-09-14动手指,博好礼!中秋微信博饼火热进行中~
- 2016-09-14状元博黄金!“乐享生活文化节”中秋博饼专场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