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九军团后方机关长征出发地旧址宁化曹坊。
曹坊镇下曹村安俊公厅厦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标语。
东南网9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发金 龚翠英)中央主力红军出发长征前,宁化县源源不断地为红军输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中央苏区的生存发展和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被誉为“苏区乌克兰”。
当时,宁化有3.6万户、13万人口。先后参加红军的有1.37万人,平均不到3户就有1户是军属,每10人中有1人参加红军,加上地方赤卫队,青壮年几乎全部上了前线。全县人民筹集粮食约475万公斤、苏区货币54万多元,以及大量银元、被服、军衣等送到前线,组织了2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担任支前任务。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宁化人民牺牲6600多人,其中在册烈士3301人。
妇女下地学耕田
宁化是中央苏区的粮仓之一。当时有不少荒田,为了多生产粮食,很多区乡积极垦荒。到1934年4月底,全县荒田开垦了十分之七。
在农忙季节,许多区乡苏维埃政府一方面成立耕田队,互调余缺;另一方面,针对宁化妇女没有下地耕田的习惯,提出“男人上前线、妇女学耕田”的号召,发动青年妇女下地耕田。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秋收中借谷60万担的决定,要求9月15日前完成。宁化县到8月底就收集了3.4万担粮食,完成原定计划80%以上。当地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例如禾口乡一位红军妻子主动出借9担粮食,并说:“我愿自己节省一些,借给红军,使他们吃饱饭,打胜仗。”
郎中都去救护红军伤员
长征前夕,宁化设有6所红军医院,有1000多名伤病员在这些医院治疗。
由于国民党对苏区进行严密封锁,医院设备简陋,药品和医疗器械极度缺乏,医护人员也很少。为了救治伤员,宁化所有民间郎中都前往协助医治伤病员,群众也积极帮助采摘青草药,为医院打柴、挑水。
据当地群众回忆,在医院治疗的重伤员,几乎每天都会牺牲好几位。尽管棺木只是用木板简易地钉起来的,可伐木队还是出现木料断供,大家只好把祠堂壁板用来作棺木。尽管这样,棺木还是紧张。为了保护战士的遗体,当地老人纷纷捐献出自己的棺木。据统计,从1934年9月下旬至红军出发长征,方田乡沙罗坝群众提供棺材37具。
优待红军家属
拥军优属是支前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193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优待红军家属的决定》。
宁化苏区根据上级要求,不断推动落实优抚政策:党政军群工作人员实行周六义务劳动,做优待军烈属工作;军烈属向消费合作社买货物给予五折优待;军烈属患病由干部负责代请医生,到红军医院看病买药减免费用;他们的子女入学免费等。
为解决军烈属缺劳力的具体困难,区乡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组织赤卫队或耕田队帮助军烈属耕田和收割。据曹坊几位老人回忆,当时参军人员多,在家劳力少,代耕任务重,几乎每五天就有三天为军烈属代耕。汀东县从其他区调剂劳力到曹坊区代耕。
少共组织积极开展优待红军家属和支前活动,如周六组织冲锋队帮助红军家属劳动。全县列宁小学组织学生砍柴,送给缺柴烧的军烈属。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