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修旧如旧 留住情怀之“魂”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海外游子的思想里,“根”是家,是难以割舍的情怀,在视觉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故居古厝。
江兜村始建于宋代,这里的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中有名胜古迹十一处,千佛庵、大帝殿、朱子书院、韶灵庙、韶溪亭、明善寺、唐兴寺、墙下宫、土地庙、安民社、鹭岛屿等。
97岁老人王德清说:“江兜村人敬重祖先,认为祖先泉下有知,认为孝道是百善之先,因此村民们舍不得拆老屋,人们会在老屋旁开辟空地盖新房,千年下来,传统民居就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出国谋生的人,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祖屋拜祭,感谢祖先的护佑。”
江兜村受莆仙文化影响深远,住房建筑风格大多是宫殿式建筑结构,村中有三座厝古屋、北片古屋、企座古屋、南山古屋、石灰墩古屋、王高宗古屋等10多处古建筑,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屋,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是江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随着岁月的流逝,村中的故居古厝被时光侵蚀,为了挽救这些象征着海外乡亲心中的“根”,在新厝镇政府支持下,江兜村向上争取了200万元资金,村民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将这些故居古厝“修旧如旧”。现在这些古色古香的故居古厝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在绿荫的掩映下,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无声诉说着江兜村往昔艰辛与今日繁荣。2015年11月,江兜村成为福建首批省级传统村落。
91岁的新加坡侨领王福顺深情地说,故居古厝是获得归属感的直接媒介,是“根”文化的立体形态,是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住乡愁的“魂”。带着子孙流连在祖先故居,可以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捐助50多万修建北片学祖堂的澳大利亚华侨王文元说,家乡的故居,是心中的坐标,是心中扯不断的“根”,为了生活,他踏入了风俗迥异的异国,但在内心深处,故乡从未忘却。
对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华侨王光国先生曾写一首思乡偶感:“偶作回乡梦,深志客里身。渔灯芦岛夜,游履草堂山。韶溪依稀是,江山变幻频。床前明月好,犹忆昔时秦。”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7-28将乐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 生态文明建设再上台阶
- 2016-07-28武平县委文明办践行“两学一做”助力文明创建工作
- 2016-07-28永安市“微公交”成为城市文明的新靓风景线